《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三:“六条新路”发展战略之产业转升之路 |
时间:2016年10月3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工业、旅游文化业都是产业的范畴。产业是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元素,没有产业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血肉、灵魂的尸首。换句形象的话来说,农业像人的皮肤,工业像人的骨架,文化服务产业像人的血肉。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哪怕发展得再美好,都是昙花一现,是经不住时间和岁月拷问的。只有强大产业支撑的城市才能立足于世间而不消亡,因此,产业是城市崛起、腾飞的引擎。
我县地处黔湘渝边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边远落后地区,面对“欠发达欠开发”程度深的实情,要想紧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跨越升级”主基调,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显得任务更加艰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产业富县’战略,走产业为基、转型升级之路,全力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足见,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度重视。“产业富县”这一理论是在我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这理论自提出以来,已有十载,在“产业富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我县依然没有放松发展产业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同样,要想走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需要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坚冰。
今天,我县在农业、工业、旅游文化服务业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将一如既往,众志成城,奋斗拼搏,拿出一股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斗、敢跟快的赛的勇气,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狠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精品农业,发挥农业园区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有效聚集,以打造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单一结构模式,扭转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精品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为方向,提升农业增值比例和创收效率。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改变粗放型工业,走矿产深加工,高端节能电子业方向发展,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精密产品多样化、市场宽松强势化、风险防御可控化为发展目标,做大做强做优做活产品线上线下增值空间,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力。深入推进文旅农产业一体化,发挥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释放文旅产业活力,为文旅业走向世界,鼓足后劲、加大马力、创造机会,依托我县精品景点景区资源,深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内容,结合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好人之城”品牌稳步前进。
当然,在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冷静的思维走好每一步,做到稳中保进、进中保质、质中长稳。防止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因追求效率,而使得速度与质量“兵分两路”。深信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会充分用好,开放思维,创新手段,过人胆识,奋力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增产不增质不增收的“瓶颈”,切实跳出传统农业:“吃饭”农业,“糊口”农业。从根本上扭转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慢,效率低,无保障的局面。如此,“产业富县”就能很快落到实处得到实效,产业转型之路就不会永远只在路上、在纸上、在口上,只要牢牢把握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支点,围绕农业、工业、文旅产业建设共进互补相增机制,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以务实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超人的能力、坚定的信念、全心全意的投入、全心全力的作战,“产业富县”就会如期推进,步步为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如囊中取物,唾手可得。
(县委政研室)
|
(作者:佚名 编辑:stwkfh)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