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桃县城一角(田茂桥 拍摄)
本报记者 成嘉廷 李中迪
核心提示
松桃地处黔湘渝结合部,素有“黔东门户”之称。该县是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自治县之一,也是铜仁市第一大县,面积、人口均居首位。松桃也是有名的“锰金三角”,资源丰富。
近年来,偏远苗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资源优势,经济后发赶超,城市建设风生水起,平安建设走在前列。
2011年以来,松桃县委、县政府秉承“五县五化”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探索“北工南城、产城一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
车行松桃,尚未进城,双向八车道的花鼓大道让人眼前一亮。一路前行,两旁一派繁忙景象,塔吊林立,各类施工项目好似你追我赶,活力无限。
“现在的松桃,是一天一个样。”在多年前掀起一轮引人注目的城镇建设热潮后,松桃再次加速城镇化步伐,体量之大、力度之强,让人震撼。
该县以“北工南城、产城一体”为定位,以“路网先行、北推南进、以新促旧、梯次发展”为思路,城镇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截至11月,全县城镇人口27.5万人,城镇建成区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7.03%。
产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发展让产业集聚更加强劲,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协调发展,造就了备受关注的城镇建设“松桃模式”。
以产兴城
12月21日,松桃经济开发区水晶产业园,入口,一溜板房,有菜摊、肉铺、小卖店,俨然成了小型菜市场。有消费就有市场,经开区工作人员介绍,水晶产业园有生产户上千户,工人近3000人。
水晶产业园是松桃经开区规划发展的8个“园中园”之一。沿新建成的花鼓大道西侧,轻工园、物流城、农特产品加工园有序布局,不但构建起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而且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开区干部张永锋介绍,目前,几大园中园已聚集人口近万人。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
事实上,松桃因产兴城。2005年至2007年,该县掀起以“西改东扩”为主的首轮城建高潮,改造旧城,建成东城新区,一时引人关注。其兴起的背景是,随着锰工业的崛起,给予松桃很大的发展自信,强力推进城镇化也变得底气十足。
相较于城镇化的异军突出,松桃的锰工业经历了艰难转型升级。作为锰资源大县,松桃多年来形成了“一锰擎天”的工业格局,工业结构单一、对锰支柱的过度依赖。
在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下,松桃按产业和功能构建“一区四园”,即松桃工业园区,松江锰钒复合新材料和生物质新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孟溪物流园、正大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迓驾边贸工业园。
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技改升级锰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总投资40亿元的贵州武陵锰业锰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65亿元,吸纳3000人就业。
另一方面,做大其它产业,降低锰工业在工业蛋糕中的比重。松桃经开区规模以上企业65家中,只有12家涉锰企业,占比仅18.5%。
产业在发展,以产兴城的故事还在上演。
松铜高速松桃北站出口附近,九龙湖旅游产业园,上百台挖掘机、工程车,上千名工人忙个不停,场面火热。
“12月5日开工以来,已完成一期工程近千亩的场平工作。”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张盛贵说,九龙湖旅游产业园区占地7.6平方公里,以古城为载体,可容纳上千住户,吸引无数游客,届时将聚集更多人气。
轻工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旅游带动城镇服务业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为农业发展提供下游加工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力支撑。
以城促产
在松桃城南,一座座花园式的楼房正拔地而起,成为松桃最醒目的城市标志。
“目前,松桃县城的房开体量达120万方,总投资40亿元。”县住建局副局长冉锋称。
据介绍,该县按县城近期30万人、中长期50万人的规模对县城第四轮总规进行修编,城区规划面积从20.26平方公里拓展到58.5平方公里,构建“一轴两翼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即以松江河为主轴,以花鼓大道、梵净山大道为两翼,打造老城区、东城新区、城南新区三个主城区。
按照“一年快速启动、三年形成雏形、五年新城崛起”的总体要求,松桃打响大城崛起的攻坚战。
城镇建设,路网先行。短短两年多,数条大道纵横交错,花鼓大道与梵净山大道打通了城镇建设提质扩容的“任督二脉”;加之九龙大道、景山大道、桃园大道等等,构筑了外成环、内成网、互联互通的城市“脉络”。
路所至,城延伸,众多房开项目抢滩松桃。
城南“希望城”,花园式洋房,公园式环境,一点不输大城市高档社区。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100亩,总投资近43.5亿元。此外,宝润国际、福明房开、金阳房开等房地产开发公司也不甘落后投资兴业。
今年是松桃城镇建设攻坚年,截至11月,全县累计完成房开投资28.79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35.96万平方米。
近3年来,松桃城区面积由10.42平方公里拓展至16.86平方公里,市政道路里程由23.13公里增至61.8公里,城镇人口由23.03万人增至29.15万人,城镇化率达42.4%。
城市在崛起,产业在壮大。
随着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中,人气、商气不断聚集,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该县在标准化厂房区配套建设了400多套公租房,可解决约3000工人居住。厂区还建设了网吧、超市、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如同一个工业社区。
为吸纳更多的产业工人,该县还实施了一项新政:在园区连续工作5年的工人,奖励一套面积约50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达到7年,可办理产权证。
实干创新
兴产兴城,松桃来势迅猛。该县的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规模企业达100家、标准厂房建成100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增至2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
如何实现目标?松桃的几位干部用了同一个词作答:拼搏。
“去年6月,城南、城北正式进入土建工程,如今新城轮廓初显。”分管城建的副县长黄啸介绍,“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成为工作常态,时常“千人大会战”。
“斗晴天,战雨天,点起灯泡当白天。”县工贸局局长陈长春回忆经开区成立之初的建设场景时如是说。县里从各单位抽调了27名干部到经开区挂职,承担经开区建设、招商等工作。短短一个月时间,召开了106场协调会,征地8000亩,迁坟4600座,场平30000平方米。
有人开玩笑说,要想见县委书记、县长不难,晚上守在工地就行了。城镇建设工地和路网建设工地成为领导干部最常光顾的场地之一。
该县成立5个工业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8个城建指挥部、两个管委会,从部门、乡镇抽调约两三百人奋战工业和城建一线。
既要苦干,也要创新。兴工、兴城,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如何破解?
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松桃搭建融资平台,组建武陵山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分设4个子公司和10个分公司,拓展园区融资渠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多渠道盘活园区资产,积极向金融部门争取融资,壮大园区实力,实现“以园养园”。
在城市建设中,该县创新思路,缓解土地指标压力,通过以地生财、项目聚财、招商揽财等方式,整合项目,盘活资产。去年,先后签订涉及房地产开发、教育、路网工程等14个开发建设合同,开发土地3523亩,融资53亿元,保障了重点城建项目的快速推进。
该县还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采取BT、BOT等模式,有效解决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题。
在松桃采访过程中,记者时时感受到一种拼搏的精神,充满了所有的建设工地。
松桃干部有一种说干就干的执着劲儿。县工贸局局长陈长春举了个例子:水晶产业园,从获知产业转移的消息到正式落户,仅一个多月;从开工建设到一期投产,不到100天。
不久前,一位重庆客商到该县迓驾镇考察选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选址确定后,县国土、安监、环保、林业等部门现场办公开具项目建设所需证照。
这样的服务理念和速度让客商惊叹,也奠定了兴产兴城的根基。其源头,正是苦干实干、开放创新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迅速让县里的规划、战略构想落地,从理想成为了现实。
【相关链接:
http://58.42.249.98/epaper/gzrb/Content/20141225/Articel09002W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