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一事一议”项目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坚持“问题倒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了问题“逼”出精美“画”,农村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我们充分发挥‘一事一议’项目的撬动效应,带动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村集体投入,并整合其他资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效推进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该县财政局负责人陈明云同志介绍说。2009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5879.2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1342.31万元、县级预算安排4536.93万元),建成普惠制项目708个、示范村寨18个。
真“查”——解决“往哪里建”问题
坚持民生导向,真心实意深入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一事一议”项目建到需要实在处、落到百姓心坎上。
一是把项目放到群众热情高的地方去。哪里的群众热情高,项目就重点放到哪里。九江乡莫子叫村村内道路泥泞不堪,村民行走不便,根本无法通车,严重阻碍了村里经济的发展,群众要求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的热情很高。莫子叫火焰组至栏杆组“一事一议”通组路共1.51公里,于2014年11月28日开工实施,12月19日晚上就全面完工。
二是把项目放到矛盾纠纷多的地方去。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矛盾集中的地方、问题突出的地方,往往就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发展缓慢的地方。盘信镇团结村是一个偏远、贫穷、落后的苗族村寨,社情民意较为复杂,该县为团结村安排了总投资16.8万元的通组路硬化和连户路硬化两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改观,一门心思投入到建设家乡、美化家乡、改善家乡、发展家乡中去,构建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三是把项目放到干部敢担当的地方去。盘信镇老屋村“两委”是松桃全县有名的敢于担当的强班子,为了改变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出入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该县投入35.42万元,实施了老屋村大院子盐厂路口至笔夫沟通组路、老屋村选矿厂至鸡边沟通组路及老屋村矿泉水厂至沙坪通组路硬化的三个“一事一议”项目。
四是把项目放到带动能力强的地方去。普觉镇棉花山村茶叶规模大,有茶叶面积5600亩,其中可采面积3000亩。该县按照申报,先后在棉花山村建设村级公益设施道路硬化项目11个(通组路3条5316米,人行步道路3条4162米),垃圾池9个,文体设施建设2个,垃圾箱122个,太阳能路灯186盏,公厕1个,建设资金204.68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发挥了茶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带动省级农业园区——普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引进3家茶叶加工厂精深加工名优特茶产品打造“茶叶之乡”,建设“农家乐”拉长了农业发展链条。
重“绑”——解决“建设什么”问题
按照“整合一个项目,拉动一块资金,带动一片发展”的原则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要求,该县明确建设目标,把“一事一议”项目与其它项目实行捆绑。
一是与美丽乡村“绑”起来建发展型典型示范村。全县以“环境优美、生活富美、邻里和美、言行尚美”为目标,着力打造了边区和谐型、产业发展型、生态文明型、旅游拉动型、民风淳朴型、文化浓郁型等多类型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100多个,这些村结合“一事一议”项目绘制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新农村的优美画面。“这两年,松桃打造发展型典型示范美丽乡村共投入了6个多亿。”该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李峰同志说。
二是与精准扶贫“绑”起来建样板型小康先行村。盘石镇是贵州省100个贫困乡镇之一,为了加速脱贫,2012年,在贵州省委的高度关心下,各级各部门在该镇实施了“扶持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即梵净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帮扶一个村即芭茅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即烤烟产业、新建一所学校即芭茅中学(寄宿制学校)、新建一所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完善一批计生服务设施、改善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即盘石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条街道即芭茅街道建设、建设一个农贸市场即臭脑农贸市场、新建一座水库即臭脑村水碾董小(一)型水库、修建一座变电站即盘石镇110KV变电站、建设一条道路即松桃至螺丝董二级路”的“十二个一”工程精准扶贫,该县投入到盘石镇的“一事一议”项目也有效融入其中。帮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芭茅村,该村446户银行存款余额高达5000多万元,户均11.5万元,其中存款50万元以上的有48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00元猛增到22207元,一跃成为松桃贫困山区样板型小康示范村。
三是与整村整乡推进“绑”起来建创新型和谐人文村。通过“一事一议”与整村整乡推进的结合,孟溪镇安山村与该镇小城镇坚持“捆”成一体打造,孟溪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安山村水月庵景区建设农家乐为核心、万亩荒山变成经果园、万亩田土大坝建成蔬菜及苗圃基地的宜居宜业宜游最佳生态观光地,较好地实现了人文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共舞。“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强整村推进力度,建跨度达80多米、总投资200万元的石梯子大桥;新修总长800米的棚井至水月庵、总长1500多米的新民坝至花园董两条机耕道;新修丁家至水月庵总长500米,附带绿化、亮化的乡村路……让群众真正成为城里人。”谈及村里的发展,安山村支部书记王应胜、村委会主任李春文、会计杨光文异口同声地说道。
四是与生态旅游开发“绑”起来建特色型山水园林村。在乌罗镇桃花源村,该县把总投入52.58万元的6个“一事一议”项目,与开发建设梵净山旅游环线上重点村寨“绑”起来打造。“景区建设涉及桃花源村田家坝和冷家坝2个村民组,景区规划建设项目分为综合服务区、生态苗寨区和精品酒店区3大块,项目完成后,桃花源村将会成为全县少有的、实实在在的特色型山水园林村。”负责开发桃花源村的县政协副主席田如刚说。
严“管”——解决“怎样建好”问题
为建好“一事一议”项目,该县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严“管”。
一是工程推进严跟踪。对项目的实施,实行“137”严格跟踪检查,即乡镇“一事一议”办公室的项目管理人员,每天一次以电话形式了解项目的实施进度、材料的供应和使用情况、工程的实施质量以及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三天亲临项目点现场开展一次实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进行纠正和处理,并及时报告;乡镇“一事一议”办公室主任每周组织办公室相关人员到所有项目点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向领导小组和县综改办报告。
二是资金使用严监管。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过程中,该县紧紧围绕“议、筹、审、管、督、奖”六个环节严格资金监管,对项目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进行整改并相应扣减计划奖补资金。为抓好财政奖补资金的监管,乡镇财政所安排专人负责一事一议资金的报账、核算和管理,设立一事一议资金专户,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一事一议项目资金都实行了报账制管理,由村上提出申请,经乡镇综改办和财政所审核,乡镇长签字后方可下拨,确保资金安全,财政奖补资金做到不挪用、不截留。
三是项目验收严把关。坚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验收权力不下放,由县综改办组织有关部门及技术工程师组成专门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验收组,负责对各乡(镇)项目进行验收,避免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乡镇一级“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工程质量,促进了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先验先补严兑现。该县坚持先验先补原则,严格兑现奖补资金。对早完工的项目先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先拨付奖补资金,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下一年度分配的重要参考,有效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该县还按全面推进、重点倾斜的原则,切实做到“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对重点项目实施“特惠制”,加大对重点项目投资力度,既做到“锦上添花”又确保“雪中送炭”。
立“制”——解决“管护乏力”问题
为确保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在一事一议项目管护上,该县结合实际,采取三大措施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管护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后续跟踪管护乏力的突出问题。
一是制定有效的养护制度。财政奖补项目竣工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积极组织人员,召开财政奖补项目养护工作会议,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成立管护机构,落实管护人员,细化管护措施,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健全养护制度和村规民约,真正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
二是形成有效的宣传机制。从强化养护宣传入手,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致群众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定期宣传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群众意识。营造好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良好的人人参与、个个介入的“大养护”格局。
三是搭建有效的监督体系。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推荐素质好、觉悟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老党员、老劳模、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五老”人员作为监督员,搭建了村委会带头监督、“五老”人员主体监督、村监事会协助监督、村民组长跟踪监督、普通群众配合监督的强健有力“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对“一事一议”项目后续质量实行有效监管。
成效
一是做亮了农村名片。黄板乡彭宗村大彭宗荷花池环道“一事一议”硬化项目总投资32.47万元,3.74公里硬化路面围绕美丽的荷花池舒展,显现出美丽的线形美,荷花池两边排排整齐的农家房屋,整洁光滑的连户路直通每家每户,池边钓鱼台、池中石山、石上古树……织就了一幅让人如痴如醉美丽动人的新画卷;蓼皋镇粑坳村相连洞,通过实施总投资27.9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21.50万元、投劳折资6.40万元的“一事一议”通组路项目,对长1.2公里宽4米的通组道路进行硬化,“道路宽阔、路面平整、线条美观、环境整洁”一时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二是做强了多元经济。盘信镇大湾示范村投入财政奖补资金210.23万元,完成大湾苗寨通组路硬化、风雨桥建设、活动广场硬化、路灯安装、四角休闲亭新建、垃圾处理场等基础建设,一座地貌独特、青山环绕、绿水常流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大湾示范村苗寨跃然眼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洗礼的苗寨,演绎着苗乡千古的传奇文化,吸引了松桃苗王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前来开发,拉动了苗寨旅游经济大发展;石梁乡大河村纸厂沟连户道路硬化项目,总投资14.29万元,构建了集旅游、观光、养殖、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山庄,成为该乡特色产业发展的点睛之笔,带动当地各项产业全面发展。
三是做优了议事机制。在项目分配和实施中,坚持“群众主政、民主决策、公平透明、公示常态”阳光运行机制,出台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议事制度,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比如:在总投资32.59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29.54万元、投劳折资3.05万元)的大路乡后硐村大潮水井组松印公路至水井通组路项目硬化中,驻村干部、村干部主持召开的项目实施统筹会、项目进度调度会、项目出现问题讨论会及征求意见会都组织尽可能多的村民、党员参与,让他们出谋献策,全村上下构建了“向农民要计、由民主决策”的议事氛围。
四是做实了干部作风。干部群众心心相印,攻坚克难,齐力协力,以强大合力推进“一事一议”项目的全程实施及管理,共同谱写了农村基础设施大建设新篇章,干部作风大大转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比如:黄板乡副科级领导、瓦厂村驻村干部张子红,不顾日晒雨淋,每天围着瓦厂村“一事一议”项目现场转,组织村支两委及群众全身心投入建设中,使该村“一事一议”项目在短短时间内得到保质保量完成。
启示
“一事一议”成了群众自我管理的“活激素”。“一事一议”将集体公益事业要建什么项目、建在哪里、如何管理等,全部交由群众讨论协商、村民集体决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决策体现了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农民群众的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有效激活了群众自我管理激情,广大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变政府的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强了管理实效。
“一事一议”成了各类项目投放的“集聚点”。该县坚持以小项目撬动大资金、以小资本盘活大资源,坚持项目、资金、人力、财力围着“一事一议”项目转,“一事一议”建设到哪里,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各类重要项目就重点投放到哪里,“一事一议”的建设点真正成了各类项目投放的“集聚点”。
“一事一议”成了开启农村发展的“金钥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特别是有效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水、电、路等关键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一事一议”这把“金钥匙”有效开启了农村发展的大门,广大农村积极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切实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了农业产业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事一议”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调和油”。“一事一议”实行集体讨论决策,对奖补项目的实施内容、实施流程、实施结果进行公开“阳光运作”,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广大群众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去干,是否真正“把钱用在了刀刃上,把力使在了关键处”,“一事一议”真正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调和油”,切实增强了老百姓与基层组织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合力。
【相关链接:
http://www.gz.xinhuanet.com/2015-02/05/c_111427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