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杨文君
百姓幸福、海晏河清,是他解答一生的考卷;泪汗为墨、年华作笔,眷写信仰如山的篇章;党性成钢、忠诚化铸,镌刻使命如歌的诗行,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中,擘画出纪检监察人的那朵洁白浪花。
这,就是杨文君,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扶贫足迹。
杨文君,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办公室科员,2000年入党。在2016年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性的战役中,杨文君被派往盘信镇楼台村和小隆村两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两年间,杨文君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二字,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强烈的为民情怀,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纪检精神,用脚步丈量着脱贫攻坚的每一寸道路、用真情关怀着贫困群众的每一点冷暖、鏖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用自己的真干、实干、苦干换来了群众的称赞,“驻”入了民心、“帮”出了实效。
7月1日,在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会上,杨文君被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沐风栉雨访民生
“我们要为脱贫攻坚提供纪律保障,更要身体力行去驻村帮扶。”驻村前,单位领导再三叮嘱杨文君,“你去了以后,一定要沉住性子、放开胆子、扑下身子,多为百姓办实事!”带着组织的嘱托,杨文君与千千万万名扶贫干部一样向自己帮扶的楼台村出发!
楼台村位于盘信镇东北部,属二类贫困村,计划于2016年整村出列。杨文君任楼台村第一书记时,正是该村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紧要关头。
从县直机关转到基层一线,从监督执纪变为脱贫攻坚,陌生的环境、角色的转换、数据的采集、精准的识别,面对横亘在前方的诸多挑战,杨文君没有退缩畏惧,而是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怎样结合本地实际脱贫致富?”驻村以来,杨文君从未停止这方面的思考。他花了2个星期穿行于楼台的旮旮旯旯,对楼台村的自然状况、人口结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等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找准贫困症结所在。
在走访调研中,杨文君发现楼台村集体收入为零,村里各项支出仅靠镇里拨付的工作经费维持,自身运转十分困难。
“扶贫,就要扶强集体经济,让产业发展惠及所有贫困户。”在杨文君看来,一味的“输血”,解决不了长久问题。脱贫攻坚的重点就是要激活主动“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
最终,杨文君决心把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作为突破口,通过征求意见和多次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最终确定了建立养殖场和种植黄桃这两个项目,为楼台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撸袖实干勇担当
当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以后,楼台群众的思想都“热乎”了起来,积极主动地与杨文君及村干部们投入到生产第一线。
2016年8月25日下午,楼台村养殖场购买的60个猪槽运到了,杨文君立即组织村干部去卸货。来到养殖场,看到货车上一个个近200多斤重的石制猪槽,杨文君犯起了嘀咕:要把它们从近2米高的车上搬下来,的确不是易事。但一想到请人又得花钱,而且时间也不等人,杨文君就带着村干部一鼓作气迎了上去。
一个,二个,三个……杨文君深吸一口气,弯下身子猛地一下发力,一张脸陡地涨成紫红,将重逾百斤的猪槽一点点挪动,借力滑下车厢,全程不敢有一丝的松懈。
眼看任务即将完成,“哎呀!嘶——”突然,杨文君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无力起身,他把腰给扭伤了!村干部连忙跑过去问他要不要紧,去不去医院。看着成堆的猪槽亟待规整,杨文君强压下阵阵剧痛,一字一句地咬牙说道:“我没事,你们抓紧时间干吧!等下我回家擦点药酒就好了。”
在村干部和群众的重重担忧疑虑中,杨文君硬撑着慢慢爬了起来,蹒跚地挪动着身躯,走出了众人的视野。乡亲们本以为杨书记只是皮外伤,谁知每天准时出现在村委会的杨文君却破天荒地“迟到”了。原来回到家后,他的腰伤愈发严重,家人“强行”将其送到医院。医生在检查后要求他住院治疗,否则后患无穷。
“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得耽误多少活路啊!”一想到养殖场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人去主持协调,项目肯定停摆,错过最佳的养殖期。“幼猪过两天就到了,必须尽快投入生产!”想到这里,杨文君再也坐不住了,硬是匆匆赶回楼台村。
正当楼台村的乡亲们焦急万分的时候,终于盼来了姗姗来迟的杨文君。得知杨文君腰伤严重,一名乡亲连忙拿起镰刀,将自家门前的新竹砍下做成一个简易的拐杖,带着不容拒绝的表情坚定地交到了杨文君手中。面对这个场景,杨文君不禁喉头哽咽……他的辛劳,群众都记在心里,对他的感激之情也传递在这充满温情的拐杖里。
“帮助群众解决好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就是我的工作,苦点、累点,没啥!”杵着拐杖,杨文君又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径直就往养殖场里钻。
“拉猪仔、分圈房、搞卫生、拌猪食……”哪里都少不了杨文君的身影,在他的协调统筹下,养殖场终于投入运营,而他却落下了一到阴雨天就腰痛的“老顽疾”。
忠孝难全空余愧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杨文君没有周末,更没有法定假日。
他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奔走在楼台5.02平方公里的山水阡陌之间,而留给家人的空暇则微乎其微。
2017年1月16日,是楼台村贫困户股金分红的日子,村里上上下下都把这次分红当作一件大事在操办。
杨文君早早便起床,组织村干部布置会场,场边早已聚满了盛装而来的乡亲,正三五成群围在一处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等候领取分红,脸上皆是难掩的兴奋与期待。
“叮铃铃——”母亲的突然来电,让正在忙活的杨文君停滞了下来,“文君啊,你舅舅病入膏肓,怕是撑不过去了!你赶紧回家见他最后一面吧!”杨文君的心猛地一抽,一向对他疼爱有加的舅舅竟然将不久于人世了。母亲哽咽着说道,舅舅弥留之际,就想见见杨文君一面。
听着电话中母亲声泪俱下的请求,难言的悲痛让杨文君不自觉地紧握住手机,指关节都已微微泛白。
那一刻,杨文君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与煎熬。他何尝不想立即赶到亲人身边。
可是,抬眼环望会场中喜笑颜开的乡亲们,群众的期待、驻村的责任,沉甸甸地压在杨文君心头,“我若此时离开,这分红大会估计也要改期了。”
杨文君默默收拾心情,苦涩而又艰难地说道:“妈,今天是村里分红的日子。我,现在还不能回来,您告诉舅舅,我这边工作一结束就马上来看他!”随后他便咬牙挂断了电话,把泪咽下,选择坚守。
早上10点钟,分红仪式正式举行。在主持的过程中,家里连续打来5个电话,他都压着哭腔,强颜欢笑,不敢再接电话。12点分红仪式一结束,他便立马驱车往家赶。
此时,他的电话再一次响起,电话中传来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一刻,他知道,最亲最疼他的舅舅已经走了,等不到他了,而最让他钻心蚀骨的是母亲告诉他,舅舅临终前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
听到这里,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向他呼啸而来,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稍微平复心情后,杨文君告诉母亲:“妈,告诉舅,我这就回来……送他最后一程!”
近水楼台终得月
“你干好了,群众会举双手欢迎,会舍不得你;你想混日子,对不起这里,没有你的市场。”昔日的楼台村,缺乏产业支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程度较低、生活质量不高。
脱贫攻坚对杨文君而言,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得好好的扛在肩上。一年多来,杨文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用服务群众的真心和实际行动兑现了那份责任。
慢慢地,村民们发现村里正悄然发生很多变化:村里的农村书屋亮起了灯,里面摆放了许多种养类书籍,来农家书屋的人也越来越多;村里建起了一个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厅。从此以后,村民们的大小事务,都可以在这个大厅办理,再也不用在天放亮时就往镇上赶;村里有了一个亲情连心室,留守的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与爸爸妈妈进行网络视频聊天;建立了“楼台村支部学习交流群”,建立外出务工的党员信息联络台账。通过不断地学习,纠正了个别党员庸懒散慢拖的不良习气,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自从杨书记来到楼台,为我们修水渠、挖公路、建立便民服务所,定期为我们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让我们基层党组织随时保持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改变了等靠要的观念,我们感谢杨书记!”
新建幸福院、修筑拦河坝、开通无线网、硬化通组路、建起养殖场、扩大黄桃林……随着一件件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项目逐步落地,群众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肯定。
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让杨文君扎进了楼台乡亲们的心里。在楼台一提到杨文君,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有加。
目前楼台村种植黄桃已近1000亩,带动了百余名村民就业,全部挂果后,总产量60到80万公斤,年产值600至800万元。2016年,楼台村被评定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示范精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精品”“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示范精品”,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现了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
以利再战焕新风
身处攻坚战场的杨文君,不忘纪检人使命,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内纪律,督促引导村干部廉洁履职、为民担当。
2017年4月,根据工作需要,杨文君被调整到盘信镇小隆村任第一书记。彼时的小隆村曾因党支部凝聚力弱,部分党员“庸懒散慢拖”严重等原因,被列为基层组织建设后进村。党支部“四个意识”不强、党员教育制度不完善,这些都是杨文君通过“村党支部找、上级党委点、党员群众提”等方式,梳理出来的“软肋”。
为及时去除这些“软肋”,杨文君带领村两委建立“亮班子、亮承诺、亮机制、亮村务、亮反映”的“五亮”考评体系,对每个“亮度”设置若干刚性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持续规范干群连心室,强化村干部服务意识,要求村干部带头做到“家里无事必须坐班”,如果有事必须报备动态;针对开会难的问题,实行定期更新村务公开栏提前“晒出”会议议程、会前电话通知到位到人、严格执行请假及签到制度、严肃会场纪律,严禁接打电话、随意走动及中途离场。
“党支部很少组织党员开会,即使偶尔开一次,也没几个人参与,开会时没有主题,大家乱扯一通。”组织强不强,全看领头羊。杨文君意识到整顿后进村党组织的关键就是整顿党员作风。当了解到老党员张文发和前任村主任龙发岩,之前开会要么不来,来了又不遵守会场纪律,甚至在会上出风头的情况后,杨文君以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身份一一登门“家访”,为其讲清纪律和规矩,陈述利害关系,通过做工作,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随后有了很大改变。
就这样,作风务实、能力突出的老党员杨文君担起了小隆村“一把手”的重任,团结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投身小隆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损毁道路、解决水井安全隐患、规划产业路开挖线路;与村干部深入“会诊”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单独“出诊”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如今,小隆村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村级组织制度也得到完善,按时参加学习、定期开展活动已成为该村党员的必修课,全村面貌很快发生改变,摘掉了落后“帽子”,使得小隆这个“后进村”变成了“后劲村”。
安行疾斗斩荆棘
“小隆村的气候及地质条件,适合将绿色农业作为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种植产业,增加村民收入。”过去的小隆村由于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为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根据当地实际,杨文君盘算着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辣椒基地。
不曾想,正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杨文君,便在脱贫路上遭遇了第一个“拦路虎”。原来,即将丰收的辣椒基地中部分辣椒出现了根部腐烂的状况,由于是初次种植,缺乏经验,村民们都找不出病因,杨文君当即联系镇里的农技人员,找准病因,寻求解决办法。“它属于根腐病,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拭和灌根。”盘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琳“把脉问诊”后得出结论。
“就是说把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就用这方法?”在确定解决方案后,杨文君第一时间开车和农技人员前往镇里的农药店购买农药,随后又马不停蹄组织人员赶往辣椒基地对所有辣椒苗喷药,拔毁重病辣椒苗。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辣椒的病害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辣椒产业是我们小隆村今年一个重要的脱贫产业,现在它的病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接下来我们将对所有的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全面丰收,并且确保小隆村整村脱贫出列。”之所以对辣椒基地如此看重,只因辣椒收成直接关系着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半点都马虎不得。
2017年,在杨文君的积极奔走下,小隆村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成立“松桃兴隆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项目,先后种植黄桃150亩、丹参180亩、荷花70亩、辣椒80亩。现与企业合作修建了绿壳蛋鸡养殖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形成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有效带动小隆村贫困户增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2018年,松桃监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全员出击,投身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今年5月,根据组织安排,文字功底扎实的杨文君接下新的任务——“解甲归队转战后方,调整至县纪委监委办公室”,挑起全省纪检监察信息松桃直报点的重担,当上了一名以文辅政的“信息员”。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杨文君以民为基,提笔为戈,用一名执纪记录者、民情聆听者的身份,始终不渝地行使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纪检监察大道上铿锵奋进、阔步前行!
链接:http://szb.trxw.gov.cn/epaper/uniflows/html/2018/07/22/03/03_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