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回想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令人振奋,最启人深思的,只有振兴的乡村才称得上全面小康的乡村这一朴素逻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确,以农为基的中国,更高层次的发展离不开三农发展,突破当下利益固化藩篱的改革,离不开三农的改革,中华民族的振兴离开不开乡村的振兴。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始于一群敢于创新、敢于奉献的农民,其背后是一场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源自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双驾马车并驾齐驱。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全面小康,只有振兴的乡村才能实现梦想,只有振兴的乡村才称得上全面小康的乡村。
然而,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没有真正领悟“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基层工作的使命”,常因为精准脱贫工作付出汗水太过淋漓、耐不住真蹲实驻的寂寞,转而抱怨工作负荷太重,敷衍应对惠民产业项目的落地,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国家的资金付诸东流;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实,做事不公正,结果政策红利被束之高阁,群众的实惠福利成了镜中水月;甚至有极个别干部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这些的没担当、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振兴?
马克思曾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振兴乡村工程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伟大,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振兴乡村是长期的,但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有基层干部的奉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乡村振兴之愿景,基层干部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基层干部应该做好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努力迈好乡村振兴的每一步,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中,唯有如此,才能够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无愧于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九江街道 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