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经济开发区是2012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首期规划面积9.49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建区以来,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提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为园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松桃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曙光介绍说。
松桃经开区成立5年来,管委会十分重视做好服务创新这篇大文章,使经开区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非凡业绩。
据统计,开发区累计入园企业231家,其中工业企业数90家。规上企业58家(2000万元口径),今年新增规上企业8家;投资建设项目累计39个,其中产业项目35个,新开工23个,投产项目20个,在建项目19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其中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12.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2亿元;累计招商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32.87亿元,累计到位资金47.13亿元;其中新签约项目到位资金20.57亿元;完成营业总收入11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960万美元;期末从业人员36317人,新增就业人数累计3586人。完成土地征拆13650亩,场地平整2750亩,完成道路建设17千米(即花鼓大道、九龙大道、园区1号次干道等);建成园区标准厂房30.93万平方米;铺设天燃气管道12千米;铺设供电线路18千米,供、排水管37.4千米,通讯线路28.6千米。松桃经开区已成为贵州乃至武陵山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了我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极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真正成为了创业者的乐园、企业家的摇篮。
“集中”服务破解企业办事难题
2013年10月,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松桃经开区创新服务模式,设立了专职服务机构——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的创立、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并与工商、税务、土地、建设、规划、招商、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各部门明确专人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松桃经开区的良好形象。
虽然已经时隔4年,但是在谈到当年成立“企业服务中心”的初衷时,现任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能武说:“当时主要是考虑园区企业办事太麻烦了,我心里总在想怎么才能够让企业人员少跑一些路、多办一些事,而让我们管委会的各个职能部门服好务是我们的最大愿望。”
松桃经开区自组建以来,始终注重服务创新,以“企业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在全市率先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全民服务制等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出台了管委会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党员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资金到位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制度措施。全心全意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为了做好服务工作,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后,由企业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正常投达产。实行一站式代办证服务工作,一次性告知办证所需材料,3至5个工作日内将办好的营业执照送达企业;坚持日走访企业和推行8小时工作外值班制,做到时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8小时以外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开展一站式代办证工作。仅今年以来,我中心共为天天特价、科达医疗器械、松桃半亩田、桃源土特产、东方梵韵茶业、亮万家灯饰、轲文服饰、松桃金拇指网络公司、大川纺织品、松桃云大数据中心等18家公司代办好营业执照(五证合一)。”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龙再华介绍说。
走进经开区服务大厅,一幅“松桃经开区当前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推进情况”公示栏便映入眼帘。公示栏里详细标注着工程任务及要求、工程时间节点、责任人、工程进度等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连日来,我们实行挂图作战,推行倒逼机制,通过大厅的一张‘作战图’,每天更新项目建设情况,确保项目按照时序进度要求全力推进。”开发区党政办主任张永峰介绍说。
充当“保姆”创下企业发展奇迹
松桃经开区目前已有231家企业入驻,其中大川纺织厂是2014年初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于2014年4月开工建设,2016年5月完工。总投资2.6亿元,其中,厂房和附属设施建设约1.47亿元、机器设备投入1.13亿元。2016年10月试产,2017年3月投产,2017年10月达产,可解决就业800人,目前实现就业2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户18人。现运行纺织主机500多台、配套设备700多台,有织布、络丝、捻丝、倒筒、分绦等加工车间10个,主要产品为化纤胚布,产品皆在国内销售,上半年产值达5200万元,上缴税收309万元。成为在松桃经开区落地快、开工早、投产快、效益好、带动贫困面大的一家企业。
探究这一企业从落户到达产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松桃经开区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零距离”“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企业。
在项目推进中,坚持日走访、周座谈、半月一调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确保了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到目前为止,企业服务中心已为中小企业(含个体户)代办证612次,协助企业招工3000余人,为企业担保贷款8600万元,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资金周转难等实际问题。”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龙再华说。
近年,随着松桃南北新城的发展加快和县城全面扩容,造成县城供水告急,特别是地势稍高的经开区,供水困难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例如,2016年8月中旬的一天,苗王龙科技有限公司,因为突然停水,导致20多万个模具损坏,既耽误了交货时间,又造成了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在经开区不是第一次,让企业苦不堪言,也影响了全县的投资环境。在企业服务中心多次协调供水公司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经开区管委会于今年4月筹资200多万元建设了5000方的高位蓄水池,利用晚上居民用水低峰期抽水蓄水,白天向企业供水,有效解决了企业用水难题。
“心系企业,排忧解难,服务热情,高效廉洁”,这是松桃胜洪胶带厂在取得信用社50万元贷款后送给经开区管委会的一面锦旗上所写的内容。
据了解,该企业负责人杨胜洪于2014年返乡创业,开始租赁300平方米的民房用作生产厂房,随着业务量的增加,2015年便租赁了经开区一层标准厂房,2016年大量外账无法收回,没有资金进原料继续生产,接的业务又不能违约,向银行贷款周转又没有有效资产作抵押。当企业服务中心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协调经开区永昌公司主动上门服务,帮助申报“贵园信贷通”项目贷款,经开区提供资产担保,为其在信用社贷款50万元,缓解了其资金周转难题。
除此之外,企业服务中心还协助园区厚德电气公司、吉德电子科技公司、轲文服饰公司、亮万家灯饰公司、广成家具厂5家企业申请“贵园信贷通”贷款300多万元。据统计,自“贵园信贷通”项目实施以来,经开区共为42家企业担保贷款1.1068亿元。
有了精细化的服务,才有了喜人的经济形势,更有了高新产业的腾飞。今年1至11月,经开区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9.2%;工业投资32.5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5%;完成财政收入4.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5%。
广泛宣传破解企业用工瓶颈
近日,笔者走进大川纺织、南俞饰品、苗王龙科技等企业,火热的生产线上,处处可见工人忙碌的身影。近年来,面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工需求激增的新形势、新要求,经开区牢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方式方法,着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畅通信息渠道。近年来,由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牵头,县就业局和新闻媒体紧密配合,各企业积极参与,在全县广泛向市民和返乡务工人员宣传就业形势,展示企业良好风貌。编印1万份《致在外务工朋友的一封信》、3000张《就业服务卡》及2万份《招聘招生快讯》等宣传资料;在网络平台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利用春节、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到乡村宣传用工信息等,使用工企业与
求职者不受地域限制实时互动,帮助
求职者了解该县企业发展状况,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观念,增强他们在本地就业的信心。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今年以来,经开区服务中心与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大力实施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县确立了定点培训机构3家,涉及10多个专业,基本能满足劳动者不同培训层次和专业的需求;开展“招生与用工对接”,充分发挥该县劳动就业和服务中心的优势,为企业定向招聘员工,统一组织培训,学员结业直接到企业上岗,为企业输送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完善招工就业对接平台。与县人社局举办各种招聘会,开展“企业用工服务月”活动。上半年,大型就业创业招聘会在世昌广场举行,30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1万余人进场
求职,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在全县“企业用工服务月”活动中,各乡镇(街道)和结对企业先期对接,掌握企业近期和一年内的用工计划,拟定工作方案,分解任务指标,开展结对企业专场招聘会。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到甘龙、乌罗、妙隘、大路、长兴等乡镇(街道)为园区企业做大量的招工宣传工作,共协助大川纺织、吉德电子、南俞饰品等多家企业招工400余人,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题。
“龙主任,企业服务中心就像娘家人,我们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找你们!”这是入驻经开区较早的南俞饰品厂龙老胜总经理在一次服务中心走访企业时对龙再华说的话。
“工业园区是个大家庭,进入园区就是一家人。”这是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曙光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企业所急的,所需的,所忧的,服务中心有求必应。我们担心招不到工人,他们就到各乡镇进行招工宣传;我们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他们就帮助我们积极协调贷款;我们生产用水困难,他们就自建高位蓄水池,解决用水难题;我们担心产品卖不出去,他们就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创业沙龙活动、组织展销会的方式对企业产品进行推广,并要求经开区各单位优先选择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川纺织公司董事长洪周祥感慨地说。
链接:http://szb.trxw.gov.cn/epaper/uniflows/html/2017/12/18/03/03_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