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牢固树立“持久”观 | 时间:2018年06月2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一场深化乡村发展的伟大变革。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坚持、大手笔打造、高规格推进,乡村振兴如果停留在“一阵风”,就绝对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绝对收不到明显的效果。乡村振兴必须牢固树立“持久”观,做到立足实际、久久为功、不懈努力、奋力而为,才会把蓝图绘好、把工作做实、把村寨做靓、把环境做优,才能打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新模板、新品牌。
树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持久”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国家、集体与土地承包农民、土地经营者多方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时代命题。土地流转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的乡村“土地改革”的热点,规模化现代农业必然兴起,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随着机械化生产后的富余劳动力增多,以及用地需求增大的人地相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农村综合改革的“持久”观思想理念,不折腾、不等待、不观望、不泄气,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负责的精神,大胆推进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切实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切实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快速推进。
树立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持久”观。跳出乡村看乡村,跳出乡村抓乡村,“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共同发展”,乡村振兴必须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否则,乡村振兴单打独斗就会走入“死胡同”,推进产业之间融合、农业与农村融合、乡村与城市融合,关乎乡村的长远发展和振兴。当前,有的地方要么将发展农业与建设农村割裂开来,要么将发展乡村和提升城镇对立起来,这些做法都是失败的。要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纽带作用,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推进乡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布局在交通便捷、农产品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的乡村,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包装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要推进乡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将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有效集结起来、销售出去;要推进乡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变成农业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美美与共、互补短板。
树立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持久”观。随着社会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型,开发开放的大深入,广大农村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民“断代”危机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习惯于“大包大揽”替代农民,农民往往只是被牵着鼻子走,农民的积极性根本没有调动起来,农民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如果没有积极性,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源动力”。要着力落实强农惠农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涵养住最稳固的人力资源根基,为乡村振兴补“能量”。要着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通过下乡投资兴业、行医办学等方式,发展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振兴引“活水”。要着力加强“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爱农民、方能付真情”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培育一大批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树立深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持久”观。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重经济轻生态、重发展轻治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片面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起来,把产业发展好,把基础设施搞上去,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乡村振兴就实现了。一个乡村如果天不蓝地不绿、治理无序、文化不兴,肯定不能叫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固然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产业兴旺固然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有钱”就行,而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有“形象”、也要有“文化”,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讲“自治”,也要讲“法治和德治”,只有这些目标都实现了,才能说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为此,我们必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发展综合施治,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深入扎实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县委办 刘振斌)
| (作者:刘振斌 编辑:stws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