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紧贴时代发展的生态文化观 | 时间:2018年06月1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好生活需要包含有心理性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艺术审美、获得尊重、自我实现、追求信仰等生态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面对新时代,中国要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生态文化观不仅需要永续弘扬,更需要深挖、提炼、厚植,让这种生态文化观紧紧贴近时代发展,紧紧贯穿时代发展,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生态文化观的思想贯穿到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智慧。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相融相生、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这是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古老文化根脉,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思想贯穿到其中。
把生态伦理观的培育融入到发展中。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是发展与生态的辩证问题,这种问题要通过生态道德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来表现,实际上也就是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问题,生态伦理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要求我们既要对大自然怀感激之心,维护和发展大自然,同时又要对大自然怀敬畏之心,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培育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把生态伦理观的培育有效融入到发展中,善待人类的生存环境,善待动植物及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生态修复的自觉行动,能够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双赢互动、优势互补。
把生态和谐观的教育运用到发展中。新时代的生态文化观,已经演变为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在人类的思想理念上就是生态和谐观,生态和谐观需要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氛围来促成,需要在社会中构建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的良好价值取向。将生态和谐观的教育运用到发展中,能够使生态意识上升成全民意识,促进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社会新风尚的形成,能够建成一大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切实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生态破坏的生产方式。生态和谐观的养成,在建设生态文明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高质量生态文化发展进程中,充分展示出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强大生机和活力。(县委办 刘振斌)
| (作者:刘振斌 编辑:stws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