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岗、擅离职守者,乃至于服刑犯,都长期从原单位领取工资,浙江永康市自在地方党报上公布《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以来,引来各地媒体“排队”采访。近日永康市纪委监察局通报称,已对此前公布的192名自查“在编不在岗”人员以及群众举报的15人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公示一周,待公示期结束之后,他们将对有关人员具体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政策法规纪律予以处理。
一个多月来,各地媒体对永康市的“排队”采访肯定不是大惊小怪。虽然随意在网络上以“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为关键词略作搜索,其结果可能都会让人疲劳甚至麻木,所谓“严肃处理”、“坚决纠正”等话语也屡见不鲜,但像永康这样,选择于媒体自曝家丑并且开放式地接受公众举报,实在是凤毛麟角。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在编不在岗的现象究竟有多突出?最新的报道说,全国7个省级行政区完成了“吃空饷”的清理,查出7万多人。浙江永康不过是一个县级市,按照其对“在编不在岗”的分类,就存在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停薪留职、中层正职退二线、受到刑事处罚、擅自离岗等八大类人员,涉及交通、教育、卫生等多家单位,多达200人左右。即使不算可能存在的“漏网之鱼”,这个数字也相当惊人。管中窥豹,永康市能否算一个还比较合格的标本,能让公众看到在编不在岗现象的普遍和问题的严峻程度?
永康市纪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情况比较复杂”,“其实在编不在岗并不等于吃空饷”。以概念的外延而论,“在编不在岗”当然无法与“吃空饷”完全重合,比如其中的停薪留职者就不能说其是在“吃空饷”,而只是在“吃编制”。所以如果追求准确,表述为“大多数的在编不在岗人员是在吃空饷”,庶几就圆满无缺了。
人们对吃空饷的痛恨,是因为吃空饷者拿了纳税人给的一份工资,却没有为纳税人服务,这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虚耗。必须指出,即使是像停薪留职者这样未曾领薪的在编不在岗人员,同样是在浪费资源,同样会起到催生其他群体人员不公平感的恶性作用。停薪留职者固然可以两面讨好,商场前景看好则归商场,官场前景看好则归官场,但由于编制有限而稀缺,其他本来想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却因此而被排挤出局。所以不妨武断地说,在已经跨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之后,没有什么例外,没有特殊情况,公职人员在编不在岗就是一种纯粹之“恶”。
在编不在岗遭到舆论和公众诟病已久,但在这样密集的炮轰中却逆向生长,以致成了今日众所周知之顽疾,原因何在?总有媒体这般论说,“如何严查公职人员吃空饷现象,并建立长效机制进行遏制,考验各级政府的智慧和勇气。”可是根治在编不在岗,我们真的缺少制度约束这样的长效机制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除了经济转型初期各地可能出台了诸如鼓励停薪留职这样的制度之外,试问当下哪个地方允许公职人员在编不在岗?纸上的制度不允许,实际却绿灯大开,这哪里是因为缺乏所谓长效机制呢?
相较以往一些地方查处在编不在岗的“雷声大雨点小”,本次永康的治理方式之最大亮点,无疑在于其开放性。无论是把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名单逐一在媒体上公布,还是公开接受公众举报,并将“漏网之鱼”一并公示,都保证了此次治理不可能再度流于形式主义。信息公开,开放式地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除了治理在编不在岗,解决另外一些公众深恶痛绝却雷打不动的现象,这一次永康提供的模式是否也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永康开放式治理在编不在岗开了个好头,但开放式治理之后尚需开放式问责。事实证明,所有不正常的现象背后几乎都存在利益勾连,一个单位居然有人长期在编不在岗,是否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失职责任?如果问责,是否也需要公之于众接受监督?如果辅以开放式问责,永康的开放式治理无疑将以“善”始,而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