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你走进松桃自治县寨英镇邓堡完小的校园时,书声琅琅,萦绕于耳。你会看见一位带着眼镜,身材颇有些偏瘦而又显得十分文雅的年轻教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他叫代森,来自湖北孝感,毕业于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两年来,这位青年将他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贵州东北部的这片山区里。
一次观影改变人生方向标
出生在湖北孝感市的代森是家里的独苗。2012年6月,刚刚毕业的代森已经取得了在孝感当地一家银行的面试通知书,正当家人为代森的将来规划幸福时,一次在学校里观看的纪录片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标,他决定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留守儿童”的纪录片,那一次我哭了,从小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以为人人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然而看到山区的孩子们,连一顿像样的早餐、一本崭新的作业本都成了奢望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我来到了这里。”代森说道,2012年9月,代森带着家人的不解踏上了到西部贫困地区服务的征途。他选择在松桃自治县当了一名教师。
支教的生活教育孩子改变自己
在组织的安排下,代森被分配到松桃自治县盘信镇老营完小支教。刚到那里时,他是教六年级语文。教的班级学生语文成绩不怎么好,基础较差,后来他经过慢慢的摸索,找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他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孩子家中给他们补课,在寒假也会给学生免费补课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代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偏远的山村,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使每一个 学生不“掉队”,他经常和学生们做游戏,和他们聊天,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这些山村的留守儿童。遇到农忙季节,他还会帮学生家里插秧,收割稻谷,挖红薯等。
“很多是我在城市里完全体会不到的,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他们让我学会了感恩。”代森说道。
2013年9月,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下,他将被调到松桃自治县寨英镇邓堡完小支教。当他将要调走的消息传到盘信镇老营完小的时候,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很不舍,希望代老师能留下来。
带着不舍,代老师来到新的支教学校。这里的学生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连广播体操都不会做。当他看到这种情形时,为了学生们能学会做操,代老师主动看视频学广播体操,每天利用早上和体育课的时间教学生们练广播体操,有时还利用放学的时间去学生的村子里面教。
爱心连接贵州湖北两地为了山里的孩子
在新的支教学校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天气慢慢开始变冷,很快进入了冬天。代老师看见很多学生到了冬天还依旧穿着单薄的衣服。代老师心里感到担心,于是他将看到的这一切放到自己的QQ空间,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爱心人士的帮助。
2013年10月初,在家上网的湖北孝感市文昌中学的学生陈鹏无意间点开了代森的QQ空间:这里的冬天气温低,阴雨天特别多。然而,目前仍有上百个孩子穿着破旧的棉衣,大部分孩子只穿着两件薄薄的长袖,他们只好用双手夹在双腿间御寒……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心里十分难过!希望社会爱 心人士能够帮助他们。”简短而蕴含感情的文字,深深触动着这位12岁少年的心,捐献棉衣的想法油然而生。小小年纪的他在空间里留言:看到这些我很痛心,想为山区的孩子做点什么……守在电脑旁的陈鹏迟迟未得到回应,便将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也深受感染,便和儿子一起整理出家里的棉衣、羽绒服、保暖鞋。陈鹏还跑到邻居、亲友家动员,两天下来,就顺利募集到了棉衣、羽绒服20余件。11月8日,陈鹏和妈妈到邮局寄出了这些爱心冬衣。
没多久,收到衣服的代森老师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孝感各学校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在他的感召下,陈鹏所就读的文昌中学发起了一场爱心捐赠活动,全校师生募捐了3万余元,为山村的孩子购买了新衣,共捐赠衣物1000多件。
收到寄来的衣物以后,为了能让孩 子们早点穿上新衣,代森还专门骑车把新衣送到学生家中去,他的这一举动给邓堡完小的学生在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温暖。看到学生们接到衣服的高兴劲,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2014年1月,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看到该事迹后,也组织了一场爱心接力活动,共筹得衣物1000余件。新学期刚开始,代森把这些衣物分发给了寨英镇另外四所偏远山村小学的1000多名学生。看到学生们高兴的样子,代森心里也有说不出的喜悦。
短短的两年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今年的7月份,代森即将回到湖北。我此次离开,我还会回来的,届时我还会带着更多的哥哥姐姐来看望你们。”面对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代森再次流泪了。【本文为2014年5月7日铜仁日报社《武陵都市》头版头条——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