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湖南株洲市城管执法支队支队长晏东方接到一条举报司机乱扔垃圾的短信,发短信的人是株洲市副市长李异建。株洲市城管支队负责人说,市民通过相机或手机取证,举报乱扔乱吐每起可获50元奖励,希望更多市民举报乱扔乱吐行为。(潇湘晨报6月25日)
市民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这项整治行动,对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举报,是个人良好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的体现。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普通市民对不文明行为的举报热情,对政府倡议的支持,而不是“副市长亲自举报乱扔垃圾者”。
报道中称,截至24日18时市民摄像取证举报5起(不含李异建举报)。之前5起市民的举报行为都未能激起媒体的关注热情,为啥一旦副市长亲自举报就成了新闻了呢?这样做会不会引起普通市民的反感呢?
当下,的确有一些社会焦点话题跟着领导走的迹象,容易向“副市长”“局长”“公务员”等公仆倾斜,一看到某某局长、市长有了什么小作为就渲染一番。“安徽芜湖副市长骑车送女上学”“重庆市司法局局长亲自上街捡烟头”“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请民工吃饭”等等,“领导效应”呼之欲出。
我们不否认,“领导带头效应”能对某一政府行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本不就是人民的公仆们应该做的吗?对于“义务”的渲染激发不了老百姓的效仿热情,却会无形中触动大众关注领导们“作秀”与否的神经。
本来,一些领导可能并没有作秀的意思,他们就是想做点实在事情,可是被人为渲染之后,反而附带上了“异味”,甚至让本来性质良好动机单纯的自发行为变成了一种“表演”。请民工吃饭,却招致无尽非议与指责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夜晚难以入眠,扪心自问“请他们吃饭,我这样做错了吗?”,最近甚至停了微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老百姓是平凡的小人物,对于领导们的大作为、小作为他们会关心,但不会过度关注,他们关心的是更多像自己一样平凡,生存在市井没什么大作为却愿意为城市建设出份力的普通人。普通人更容易得到普通人的感召,而不是在“副市长”的带领或刺激下就变得豪情万丈、动力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