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达兵,今年42岁,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山高谷深、交通闭塞的碗森村5组人。
为了走出大山,1990年松桃职校毕业时,就外出打工,先后在广东、福建、上海做苦工活,当初每月450元,后来逐渐增加到每月1500-1800元,整整干了15年。2006年9月,在迓驾镇教辅站的动员下他回乡当上了一名贵州在湖南磨老小学教书的代课教师,从那时起,他便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尽管相当辛苦,除正常的上课外,还要担负起护送43名贵州籍学生乘船渡江的义务,因为贵州的学生上学必须得 渡过清水江。由于孩子们年幼好动,上船时要一个个扶好,在船上要不断地提醒他们不能乱动,下船时也要一个个地扶下船;特别对那些留守儿童,他更是关怀备至,并建立了浓浓的师生情义。
就这样,一条江河,一条小船,记载了他7年来的辛酸往事。
●孩子艰辛上学路
9月2日,秋季开学第一天,笔者跟着任达兵及其随同上学的贵州孩子来到迓驾镇碗森村猴儿跳码头。任达兵指着面前的这条江说,就是它把我们寨子和磨老寨子隔了开来,孩子们上学就必须过这条江。上学路程虽然很近,但长期摆渡过江的确危险。
这时,读学前班的6岁小女孩田兰群紧紧地拉住哥哥、读一年级的7岁小男孩田小勤,说:“哥,我怕。”田小勤则安慰她不要怕,说有哥在呢。
11岁的蒋谭新跳进船舱后,田小勤、田兰群就被任老师抱上了船。加上后面上来的几人都往前挤,小船一时失去平衡,倾斜起来,引起孩子们一阵尖叫。任达兵要孩子们别慌,再双脚一分,稳住了船身。
一道过江的有43人,事先就分好了10人一组,每组明确了一名小组长。和往常一样,在任达兵护送下,第一组10人全部上船。
任达兵站在船舱里,一边帮孩子穿救生衣,一边叮嘱大家蹲下,不要乱动,再解开缆绳,登上船头,娴熟地拿起竹篙,一点一撑,船就慢慢离岸而去。
抵达对岸时,任达兵又把孩子一个个护送上岸—— — 他每天早晚花在接送孩子过江上的时间,要一个多小时。
而这样的来回,他坚持了7年。
自1950年起,磨老小学就由湖南与贵州联办,贵州已连续63年派教师到校任教,任达兵是第十届。
磨老小学是湘黔边界友谊的见证。
因此,贵州松桃迓驾镇碗森村一带的适龄儿童,60多年来都是在此上学。目前,磨老小学共有7名教师,一至六年级学生160人、学前班58人,其中需要渡过清水江前往上学的贵州孩子43人,年龄最大者为12岁,最小仅4岁。
●甘做孩子摆渡人
在清水江上从20岁出头就开始摆渡的磨老村老渡工龙连生,终因年事过高在他84岁那年走下了船头。
没有了渡船,贵州学生怎么上学?经老师们商量,最后决定学校自己买船。“我和学校老师凑了2000元买了一条木船,作为渡贵州学生上学之用。一开始是我一个人摆渡,后来我妻子也加入了进来。”湖南磨老小学校长龙林刚说。
2006年,任达兵也加入到了渡船和护送学生过江的行列。两人商量后决定,每天早上,如果船在贵州岸边,就由任达兵渡学生过江,相反则由龙林刚校长负责。
这么多年来,两人对于孩子的安全丝毫不敢放松,孩子上船前,要千交待万嘱咐,上船后则一边撑船一边关注着孩子的动向。尤其在冬季枯水期来临,水深只及膝盖,不能开船,就只能把学 生一个个背过岸来背过岸去。四十多个学生,他们要赤脚蹚过冰冷刺骨的江水来回二十多趟。
就这样,这么多年来,这条江上的这条船,没有发生一起水上安全事故。
一些家长觉得不能让任老师白白辛苦,要开钱给他,任达兵笑笑说:“我不要钱,只要孩子们好好学习,以后走出大山,孝敬父母,奉献社会,我就满足了。”虽然任达兵只是一个代课老师,但他上课、教学,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这43个学生中,有30个是留守孩子,他们没少让任老师操心。对孩子们而言,他既是老师,又是父母,还是保姆。”磨老小学校长龙林刚说。
“任老师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我们把孩子交给他很放心。”碗森村六组村民80岁的黄彩连老人说,把两个孙孙交给这么好的老师,儿子和儿媳在外面打工就踏实多了。
但并不是每次接送学生都是风平 浪静的,因为清水江水域面积大,遇上恶劣天气,江面风大浪急,小船在江里就像一片树叶。有一次送学生回家,船行至江心时,瓢泼大雨骤然而下,狂风一阵阵吹来,波浪凶猛地拍打着小船同,学生吓得缩作一团。任达兵一边要孩子们紧紧抓住船梆,一边尽量让小船保持平稳,加快速度向对岸划去。安全靠岸时,任达兵虽然全身湿透,心里却欣慰无比。
在孩子们眼里,任达兵是他们早晚的船工。每天清晨,村里没人接送的孩子都会陆续来到任老师家,凑齐人数,再由任达兵领着来到渡口,护送上船。
2011年初,花垣县海事局给磨老村买了一艘铁皮机械船,由磨老村支书龙春华亲自担任“专职船工”。为保证安全,龙春华分别与村里、学校、镇政府和县交通部门签订了责任状。但龙林刚和任达兵仍然坚持每天护送。
●村民盼修“连心桥”
湖南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有80户400余人居住贵州地界,其中有耕地300亩,得靠渡船过江来往及耕种;而贵州松桃迓驾镇碗森村五、六组的所有适龄儿童也得靠渡船过江就近去两省联办的小学上学。
紧邻贵州松桃碗森的磨老小学是湖南花垣县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之一,而两省的这两个村又被这道宽约150米的清水江划了开来,成了群众的一块心病,也阻隔着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今年4月中旬,清水江发过一场大水,洪水超过了停渡线四五米,江岸被淹过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涨水一旦超过停渡线,我们贵州的学生就得停课,每年至少有10来天。”任达兵说。
“我们希望能在江上修一座桥,这样孩子过江才安全,也不耽误学习。”碗森村支书罗永说。
这显然不是罗永一个人的心声。笔者采访时,无论是碗森村还是磨老村,村民都迫切希望能在江上架起一座桥。
几位正在贵州劳作的磨老村村民听说 有人来采访,纷纷表达着这样的意愿。
磨老村村委会主任龙乔生说:“我们所有的村民都想修一座桥,如修大桥造价太高,难以实现,修一座吊桥该可以吧。”碗森村五组70岁的龙冬刚下地回来,他心情沉重地告诉笔者,他的两个孙子都在磨老读书,每天要乘船过江,心里挺担心的,更想修一座桥。
这不仅是黔湘清水江两岸孩子们的求学桥,更是两岸百姓的“连心桥”。【本文发表于2013年9月6日《梵净山周末》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