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宣传部 黄前生 贺卫明)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一大清早,雪花飞舞,寒气袭人,响水洞及周边群众不顾寒冷,迎着雪花兴高采烈地向广场涌来,广场内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不到两个小时村里的文化广场被乡亲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跑到这个小小的村庄,看啥稀罕?

图为赤脚下火海
原来,这一天是响水洞村举行闹新春民间绝技展演活动,难怪人们有如此大的兴趣前来观看。
“‘上刀梯’,又称‘上刀山’其用途是儺活动中‘还过关愿’时作‘关’来用,以前是将七把或九把杀猪刀磨利,刀刃朝上分别绑在木梯横梁上,木梯又被固定在主家堂屋门正中。巫师赤着脚背起犯了‘关煞’的小孩爬上梯去,又从刀梯的另一面下来,巫师每一步都必须踩在刀刃上。后来,上刀梯仪式被民间艺人综合成一种强身健体的艺术形式,将木梯改成一根木杆,杆上凿洞,16个洞安放16把特制的刀,以刀把为界,每把刀位安放两把刀子,共32把,表演时加上了民族武术、打击乐伴奏以及男女表演者每上一步都要表演武术技艺与观众不时发出的喝彩声融为一体,惊险刺激。”为笔者介绍的是苗族神功大师龙宗树老人,他就是‘苗族神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表演开始了!“嘟、嘟……”
“咚、咚、咚……,锵!……”

图为下油锅
随着一阵悦耳的牛角声和欢快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队身着苗族服饰的男女青年步入刀梯旁,拉开堂子,摆开架式演示着各种上刀梯前的武术动作,一会儿“雄鹰展翅”,一会儿“金鸡独立”,一会儿“蜻蜓点水”,一会儿“燕子翻身”……。真是虎步生风,招式精妙,经过短渐地“热身”运动后,只见两位姑娘赤脚踩在事先竖起的刀梯上依次往上攀登,每上一步必须做一个武术技艺造型动作,并且转动刀梯旋转一周。造型分别有“倒挂金钩”、“横空出世”、“双手抱月”、“猛虎下山”、“顶天立地”等,直至刀梯顶端,最后一绝是大师田如忠刚上到刀梯顶端,用肚皮横卧在“刀山”上旋转一周,此时,表演达到高潮,围观群众雷鸣般的掌声和赞扬声不绝于耳,令人兴奋不已,场面极为壮观。
“上刀山、下火海”象征着苗族人民生存发展的一个极为艰辛的历程,苗族习武,膜拜光照,憧憬蓝天,向往美满幸福生活,反映了广大苗族同胞热爱生活、强身健体、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表演者时而赤脚上刀梯、时而赤脚下火海,最引人注目的是1.5吨重、15米长的“天下第一锯”,由两名男青年各持两把手锤和斧头赤脚在锋利的锯齿上行走如履平地,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图为仙人合竹
如今,由于该县苗族百姓自古以来就有练武强身的习俗,加之受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和古三苗文化中的神巫文化的影响,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称之为“神功”的艺术。这套“神功”艺术,不仅成为强身健体、防身治敌的一种形式而遍及村村寨寨,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驰名中外,曾在1989年的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3至1996年出访北非、南非和韩国等国家的表演中受到高度赞誉,在贵州省民运会和全国第五届民运会上分别荣获表演第一名。
响水洞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展演中,艺人们各展绝技,现场气氛热烈。绝技表演激情四射,打糍粑洋溢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舞狮表演、下火海,捞油锅、仙人合竹、钢针穿喉、一招一式精彩纷呈,使当地群众饱偿了一道文化大餐。

图为咽喉拉车
此次活动共有30多名民间艺人参与,集中展现了10多项传统文化。
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盘石镇党委书记龙胜和对笔者说:举办这次活动,主要是丰富村民的春节文化生活,传承我们苗族的绝技文化,扩大响水洞文化历史的影响力。

图为赤脚行走天下第一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