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春意盎然,万物生机,青蒿、野葱等野菜茂盛生长,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飘起了社饭的香味。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每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时用于做社饭的重要原料--鲜嫩茁壮的青蒿和野葱,正满山遍野,是制作社饭的大好时机。食社饭,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当地人缅怀古人,寄希望于未来的情愫。
社饭是我县的一道美食,自古以来,方圆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饭"的传统习俗,至今仍保持这一遗风。据《铜仁光绪府志》载:"三月清明前后数日,翦白纸挂于祖墓上,谓之挂青;若服未阕者,先于社日扫墓,以野菜和饭祀之,谓之社饭"。铜仁古代社日祭祀的习俗,发展为今天社日以社饭祭祖,内容竟无多少更改。每年的立春后五戊为春社日,家家必备春宴扫墓,或全族聚群宴,仪式隆重,场面热烈。外地亲朋好友若适逢此时来访,可参席社饭。
做社饭是当地村民的一种传统美食手艺,传统的民俗手艺,至今还在延续着,一代传一代,松桃已将做社饭作手艺列为美食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主要原料为:糯米300克,大米200克,熟腊肉150克,青蒿菜200克,苦蒜(野葱)150克。调料:茶油(菜籽油)、盐等适量。制作者首先到田园、溪边、山坡上采撷鲜嫩蒿菜。
制作方法: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蔬菜、腊肉干、糯米、粘米等工序。蒸。腊肉切成小丁,苦蒜去根须切成短节,蒿菜洗净(只用嫩叶),切成短节,揉出苦水剂干水分。入锅用茶油炒至蒿菜转黄去除苦水待用。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糯米用水浸泡;大米先放入沸水锅中稍煮片刻捞出,滤去米汤;糯米滤去水分后与煮过的大米混合一起,放入腊肉丁、苦蒜、蒿菜、盐、味精拌匀,倒入蒸子内猛火蒸熟、再回锅等工序制作而成。
社饭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由于蒿菜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社饭是当地村民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
据了解,在贵州、湖南、重庆、湖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都有做社饭的习俗。(龙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