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报记者管弦见习记者兴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60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发展家乡民族文化——“松桃苗绣”上。
“今年我带来的建议是:如何把我们民族指尖文化转变为指尖经济,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石丽平说,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松桃苗绣”以细腻精致的刺绣工艺,夸张浪漫的艺术风格为表现手法,在苗族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就是这一颗绣花针,一针一线却能“绣”出一条致富路。
“以企业做载体,我们培训了将近一万多名绣娘,她们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有效将‘指尖的文化’转化为‘指尖经济’。”石丽平介绍,通过建立人才资料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成功带动了28个乡镇3800多名妇女同胞就业,13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随着公司业务、基地和厂房的不断发展扩大,预计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将吸纳就业达2万人。
据了解,2011年5月,“松桃苗绣”中的“苗族花鼓舞”刺绣系列作品,被中国外交部作为外交礼品,2013年9月“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作为礼品使用。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12月,鸽子花品牌被命名贵州省著名商标,也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商品名牌。
“我们是欠了宣传,差了设计。”石丽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松桃刺绣”在推广中还是遇到一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她跨界与北京一家制定土布服装产品的企业合作,运用他们的设计理念,将松桃苗绣土布展示出来。她希望通过两家的合作,把贵州的品牌、把贵州的元素,源源不断地走向市场,增加对文化的尊重感,还有自信感。
对于松桃的绣娘们来说,苗绣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她们生活的经济来源,苗绣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绣娘们的就业和经济收入,更为贵州的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因此,她建议,对“松桃刺绣”的绣娘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绣娘的刺绣技艺水平,促进脱贫增收。同时,以“松桃苗绣”的民族品牌引领工艺发展,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从而形成品牌战略。
她认为,对于刺绣这门技艺,要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来。“希望通过我的建议,有情怀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上来,传统手工技艺让大家记得住乡愁,希望给予鼓与呼!”石丽平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提升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松桃苗绣”走出大山,绣出一个美丽的锦绣山河。
链接:http://epaper.cbt.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18/03/07/07/07_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