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杰 杨松林 龙再芳
“红星村就像一个‘大家庭’,村里的孩子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因为妈妈要帮助他们,所以不能天天陪着你。”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你要学会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小男子汉。”
……
这一句句真情的道别,是“驻村妈妈”侯桂平离家时与儿子的对白。孩子刚满六岁,正值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回想近一年来聚少离多的时光,侯桂平只能把内心深处的愧疚,浓缩进每一个字里。
2017年9月,松桃县委宣传部职工侯桂平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欣然奔赴冷水溪镇红星村担任第一书记,把边远山区视为新家,把贫困群众当作亲人,履职尽责,殚精竭力,用最美的青春年华,在连绵青山的最深处,镌刻了决战贫困的美丽篇章。
欣然受命,心系山村挑重担
“身为共产党员,驻村扶贫这条艰辛的路,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作为主动请缨的驻村干部,侯桂平报名时也曾犹豫过。去的话,每个月在村时间不少于二十天,儿子没有时间照顾;不去的话,扶贫工作是头等大事,政治责任和领导信任重如泰山。几番思索,几度衡量,最终强烈的使命感战胜了内心的矛盾,她做通了父母、丈夫和儿子的思想工作,一个人扛起被褥、带着炊具,单枪匹马“驻”进了红星这块贫瘠的土地,一心一意地当起了“第一书记”。
“身为共产党员,驻村扶贫这条艰辛的路,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是侯桂平走马上任时的誓言,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和锤炼,她更为当初的选择感到无怨无悔。
前脚进村,后脚入户。从第一天起,侯桂平就怀着满腔热情,撸起袖子,挽起裤角,上山下田找穷根,走村串户访实情。全村辖11个村民组,272户,她家家户户上门3次以上,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隔三岔五登门拜访。
如今,那一道整天不是穿行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生产,就是坐在村民家中,与贫困户促膝谈心,或者呆在村部,接待群众咨询、整录扶贫档案的忙碌身影,早已经成为村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侯桂平常说,村情民意,要靠脚步去丈量。红星村的概况,贫困户的家境,她了如指掌;住在哪里?人口多少?致贫原因?更是如数家珍。
为了搞好精准识别,侯桂平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道,严格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户调查走访核实。工作最繁忙的阶段,“白加黑、五加二”,“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成为常态。在她的寝室,一双雨靴、一把雨伞、一支手电、一本笔记就是“四大件”,成为出门的必备品。有时为了抢抓时间,还得翻山越岭连夜走访。村民们感动地说:“这么拼的女同志,第一次见!”
摸清底数后,村里严格实行民主评议和公告公示,对所有拟评对象,全部召开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投票,公示表决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个别不甘心退出的对象户,到村委会找侯桂平缠访闹访,她实事求是、义正辞严地予以驳回。对那些没有纳入系统的贫困户,她充分了解实情后,千方百计给予解决。提起眼前敢闯敢拼的“女将”,镇党委书记周文胜由衷夸奖:“脱贫攻坚的比武场上,组织给冷水溪送来了一位‘花木兰、铁娘子’。”
扶危济困,雪中送炭见真情
“同步小康的前行道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侯书记想方设法解决了1.8万元钱,挽救了我的家庭!”时至今日,村民张长群依然对侯桂平感激不尽。
“梁家组的张长群得白血病,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2017年10月的一天,正在村委会整理资料的侯桂平听到窗外传来对话声,心头不由得一紧。“走!马上去看看。”她随即叫上村妇女主任赶到张长群家。双脚刚跨进门,压抑的气氛就扑面而来,一张张脸上布满了颓丧的表情。
“有病就要治,眼前的困难,村里和你们一起克服。”侯桂平说的第一句话仿佛一剂强心针,让这一家人稍稍振作了起来。
了解病情后,侯桂平立即返回村委会,火速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讨论研究按照评议程序,将其纳入低保对象,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大限度享受医疗救助政策,最大程度帮她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侯桂平还多管齐下、雪中送炭,在村里还举行了爱心捐款,到冷水溪镇信用社协调贷款,赴县民政局申请临时救助资金,并通过轻松筹平台上募集到爱心款1.8万余元,解决了张长群的燃眉之急。
57岁的滕建分双腿残疾,寄住在哥嫂家17年,有一个温暖的家,曾经那么的遥不可及。侯桂平帮助他申请了3.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修建了一层三间平房。动工那天艳阳高照,滕建分却哭得稀里哗啦。
丰岩坪的杨怀书是个苦命人,两个孩子有先天性智力障碍,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入学读书。侯桂平主动与县特殊教育学校联系,让两个孩子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如侯桂平所言:“对需要救助的家庭,决不能被动地停下来‘等’,而是要主动地赶上去‘扶’,确保同步小康的前行道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矢志不移,深耕热土斩穷根
“脱贫致富,喊破嗓子不如撸起袖子。”
红星村位于冷水溪镇北部,地处偏远,道路难行,是该镇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外地人形容是“来了不想回去,回去不想再来。”这的确是该村穷根难除的真实写照。
“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是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必要举措。产业滞后、基础薄弱、教育落伍,三道难题摆在眼前,找不出“解题”方法,脱贫致富只是纸上谈兵。
没钱修学校,她跑团市委、找教育局,多方协调了80余万元帮扶资金,在村口盖起了一所崭新的村小;缺专业老师,师范院校毕业的她选课题、写教案,当上了不领工资的“兼职”。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侯桂平任教的《三字经》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传统经典,在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对比一年前在土坯房里教书的辛酸日子,校长滕明刚逢人就自夸:“红星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大山曾经阻碍着红星村的脱贫脚步,如今却承载着957人的致富梦想,5300余亩林地,2650余亩耕地,每一块泥土都蕴藏着发展的契机。
侯桂平心里十分清楚,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她会同村里制定出《红星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把产业扶贫确定为治穷之策。
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打到天南地北,一批又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能人返乡归巢,一场连一场的院坝会到村到组到户,有了主心骨的红星人,开始握指成拳、蓄势待发。
“脱贫致富,喊破嗓子不如撸起袖子。”侯桂平在红星村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动员会上的一句发言,激起了千层浪。
红星村裕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红星村村支两委及专业合作社工作群应运而生,九零后返乡青年滕召飞、杨前广、王利等年轻人抱团作战,一时之间,沉睡多年的土地,逐渐苏醒;沉静多年的村民,变得热情。借助农村产业革命发展之机,侯桂平带领全体村民,在绿水青山之间,展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春风行动。
项目到位,资金到账。村里新建了村委会,硬化了连户路,安装了路灯。夜幕降临,往昔漆黑的山村如今灯火通明。
一路通畅,百业兴旺。一条长7.5公里,宽4.5米,涉及丰岩坪组、丰岩沟组、杨家组、梁家组的通组路顺利修通,脱贫致富的希望开始萌芽。
2000亩花椒苗、500亩核桃苗、300亩花生苗,披绿一座座山头,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在这片方兴未艾的土地上初见雏形。
沿着新修的产业路越过一道道山梁,满目的新绿惹人迷醉。一项项产业的落地,带动村民就近务工,杨胜权就是加入合作社的受益人之一。上要赡养年过八旬的双亲,下要供养就读大学儿子,沉重的压力让他长年愁眉不展。今年4月,当他手捧10000余元劳务费时,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今年,合作社总共发放65万元劳务费,前三年,村民参与树木管护,有效解决在家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根据利益联结机制,盛产后,除继续参与管护获取“薪金”外,既可享受土地分红,又能按照人头分红,实现多元增收。”合作社法人滕召飞在替村民们盘算致富账的时候,心里乐开了花。
2017年底,红星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村民也好,同事也罢,都以为侯桂平会选择“功成身退”,谁知今年1月,侯桂平主动向组织递交了承诺书,表达了继续驻村的强烈意愿。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喜出望外,动情地说:“侯书记不舍得红星人,红星人更不舍得侯书记!”
草儿黄了又青,花儿谢了又开。三百多个驻村的日子,对侯桂平来说时间虽短,感情却长。她用“绣花”的功夫,一针一线“绣”出了红星村的新蓝图,但她深知,驻村工作任重道远,脱贫事业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