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窝又捡了98个鸡蛋,本来刚好有100个的,还有两个不小心打破了,漏到草窝窝里去了......”在瓦溪乡小沟村拦河地,一位40多岁村民杨猛一只手提着装有鸡蛋的塑料桶,一只手不断地檫去脸上额头的汗水笑呵呵地向大伙“报喜”。
在4月9日这一天,杨猛已在树林里捡到了第八窝鸡蛋。他粗略算了一下,现在目前已捡到鸡蛋1200多枚,还有4窝没有捡完,至少今天在1800枚以上,这样就意味着有1800元的毛收入进账。
杨猛前几年在福建厦门、浙江宁波等地外出务工,家中上有70多岁老母亲要照顾,还有6岁多小孩已到该上学的年龄,是村里的林下养鸡产业让他“留”在了家里,一个月3000多块钱的工资收入,一点也不比外面少。
“现在帮助村里养鸡,既照顾了家里老人,小孩上学也不用愁了......”杨猛脸上洋溢着满脸的笑容。
小沟村是我县4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上一坡、下一坡,过了一弯又一坡”成了该村地理条件恶劣的真实写照,6个村民组500多群众居住在大山深处。
“但小沟村森林覆盖面积大,村内小溪纵横,是一个天然的养鸡场。”驻村第一书记罗亿告诉笔者,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去年底就打定了主意,瞄盯着目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来一场产业革命,把生态资源转变为产业经济资源,杨猛就是合作社专门聘请看管饲养鸡场的“守护人”。
目前,该林下养鸡场已养有土鸡8000余只,散养在搭建有12个鸡窝的树林里,本月初蛋鸡已开始产蛋12000余枚,现在市场销量供不应求。
“按照当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只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2018年的毛收入至少可达80万元。”罗亿、杨猛帮着村里算了这样一笔账,除去成本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30万元。
正在大伙聊得最开心的时,“咯咯嗒、咯咯嗒......”鸡叫的声音也掺杂了进来,鸡脖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杨猛的脸上笑了,他凭着经验知道,这只鸡娃已经下蛋了,应随着声音找去,不一会儿功夫,一枚还带有余温的鸡蛋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彭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