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实会”三要脱贫 | 时间:2017年08月2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境界。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干”字当头,“干”字为先。
要敢干。扶贫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些干部盲目悲观,认为“老大难”的贫困户没有技能、没有出路,脱贫难有效果,遇到困难和问题躲着走,如此小困难演化成大困难,工作越来越被动。因此,越是面对困难,越要知难不畏难,越要有一股子闯劲,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奋力趟出一条扶贫新路。
要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决定了的事,关键在于抓好落实。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规划做实,把事情办实,把增收抓实,一锤一锤地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脱贫攻坚才会看到希望与曙光。
要会干。会干是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要坚持分类施策,进行靶向治疗,由“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大家不等不靠,通过劳动创收,通过智慧增收,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幸福新生活。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励志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也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深深认同。扶贫开发不应只简单盯着干部压担子、定考核,也应鼓励干部们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好政策离不开好宣传,正像那位“吐槽”的县委书记所提出的,扶贫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好习惯也需要好榜样,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 (作者:蒋志勇 编辑:stwlxz)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