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松桃:“四坚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 | 时间:2017年08月1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 |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同心同向、务实落实,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主基调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和建设“一区五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县五化”发展战略,走好“六条新路”,推进“六区共建”,全县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步全面小康开启了新征程。2017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6.95亿元,增长12.5%;实现财政总收入86921万元,增长2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8085万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1331万元,增长22.3%;完成国税收入32921万元;完成地税收入44437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4020.15元、3850.97元,同比分别增长9.76%、10.6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796万元,增长12.9%。
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松桃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面打好脱贫攻坚硬仗,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一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补短板。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领导,科学编制2017年工作方案,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保障,扎实做好资金筹措、住房安置、基础设施、后续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户销号。压实责任,层层动员,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实现应搬尽搬、能搬则搬、多搬快搬,全面完成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按照跨区域集中搬迁安置的工作思路,深化拓展易地扶贫搬迁“5个3”模式,统筹做好县城区、孟溪镇两个安置点的建设和跨区县搬迁至碧江区、大兴高新区安置点工作,让搬迁户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以松孟城市主干道、二级路、园区道路为骨架,打造覆盖太平、大坪、孟溪、寨英、普觉、大路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开通县城连接产业园区的公交线路,让群众乘坐公交上下班,实现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补短板。市委、市政府将今年明确为项目攻坚年,为松桃打赢脱贫攻坚战释放了积极信号。我县充分发挥县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参谋部”、“作战处”和“督导队”的作用,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抓好定点帮扶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抓好省市基础设施扶贫投资基金的申报和承接,加快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实施交通扶贫公路建设4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错车道加密工程,新建和加固改造桥梁15座;实施人行步道建设9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套;实施饮水安全项目52处,解决6.6万人饮水问题。全面启动精准脱贫出列村的冬春水利维修工程。整合劳务市场资源,充分发挥乡镇劳务公司项目承接、劳务输出等作用,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与苏州金螳螂公司结对子,大力实施“千人工匠”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脱贫能力。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大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力度,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三是加快产业发展补短板。做好省市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申报和承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建设,完善贫困户在产业链中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专业合作社为桥梁,以农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生猪、肉牛、野鸭、林下养鸡、珍珠花生、精品水果、经济林木、生态茶叶、有机蔬菜、优质粮油等产业。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农户代种代养代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村有稳定增收产业、贫困户有增收渠道。全力推进“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0万亩以上,推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以“三社一中心”为平台,探索“精扶贷”参与工业、农业等领域投资机制,做大资金总量,提高股金分红份额,力争全年“精扶贷”贷款达到8亿元以上,确保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提高全面小康支撑实力
松桃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上取得突破。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松桃的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我县立足良好的土地和生态优势,全力抓好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做强农业长板。大力推进“旱改水”、“荒改田”土地整治项目,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茶叶、精品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油茶、烤烟、果蔬、特种养殖、珍珠花生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年内完成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11万亩,新增“三品”认证11个。新增茶园2万亩,种植中药材2万亩、精品水果2万亩、烤烟2万亩、油茶1万亩、珍珠花生3万亩、食用菌200万棒。实现年出栏肉猪60万头、肉牛(含驴)3.5万头、家禽200万只、野鸭100万羽,存笼蛋鸡30万羽,大水面健康养殖3万亩、特种水产养殖1000亩。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野鸭蛋生产大县”。建立完善订单式产品供给机制,抢占县内农产品市场,开拓县外市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铁骑力士、德康牧业、苗王湖高科、海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经营主体和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二是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以经开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生产环境,提升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完成园区1号、2号路建设,完成苗王湖高科农产品开发项目一期厂房建设。加快推进松桃汽车配件加工产业园、大川纺织、希望特驱饲料加工、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项目等尽快投产。做长锰工业长板,编制完成锰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锰产业研发,延伸锰产业链,促进锰产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武陵锰业、三和锰业等原材料深加工企业循环化、标准化、环保化生产,打造资源利用率高、废物最终处置量小的产业体系。推动松桃梵净福海粮油、上海启农、福农鑫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比重,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扎实抓好工业“百千万”工程,重点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融资担保、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提供服务,加快推进“个改企、小升规”进程。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以上。用好“3个15万元”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3万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5亿元以上。三是扎实推进全域旅游井喷发展。高标准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加大项目对接力度,高端嫁接旅游资源,推动全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迈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以上。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景观公路打造,实现旅游品质品位大提升。推进潜龙洞创建4A级景区,加快苗王城、寨英古镇建设;打造大湾苗寨、牛郎岑朵等一批精品民宿;建设牛郎矮红村、长坪麻州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提升苗族“四月八”、“六月六”和寨英滚龙艺术节、孟溪花灯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品牌知名度;以九龙湖景区为平台,打造中国苗族绝技绝艺文化艺术节、全国苗族文化交流中心。深入开发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饮食,大力推进民族产业经济加快发展。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松桃”主题活动,增强“处处是景色、人人皆形象”的意识,提升松桃旅游新魅力。立足贵州本土市场,完善旅游市场营销网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重庆、湖南、贵州旅游公司合作,宣传推介景区、景点,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开发重庆、湖南等周边市场,大力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市场。
坚持“美丽城乡”统筹推进,加快提升全面小康示范效应
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以县城为核心,同步推进示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是提升县城品位。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启动实施平块片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文体公园、松江画廊项目建设和云落屯公园提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九龙湖、松江大道、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建设;启动龙舟文化基地、飞灵峰公园、七星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水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县城目标。在房开项目建设上,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要求,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做到建设与需求同步;用好用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抓好房地产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严、从快、从稳打击“两违”行为,为旧城改造、新区扩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空间。进一步巩固全国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大整脏治乱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二是提升集镇活力。按照示范镇建设要求,着力实施“8个1”、“8+3”和“8+X”项目工程,逐步完善集镇配套设施,争取更多的乡镇列入省、市示范小城镇建设盘子。推动镇村联动示范点建设,突出连片推进中心村建设,促进镇村一体化发展。三是提升乡村颜值。按照“传承文化、融入自然、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和彰显“真山真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思路,大力建设一批既有产业支撑、又有旅游价值的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启动10个传统村落建设,启动30个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建设;加快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现村寨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加快提质全面小康环境质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环保、绿色引领全面小康各项工作,把绿色资源变成发展红利。一是筑牢绿色屏障。深入推进绿色松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六绿工程”(绿廊、绿城、绿园、绿村、绿景、绿水)实施,重点围绕高速公路和辖区主干道沿线、县城周边山体和石漠化严重的乡镇等区域,实施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5万亩、治理石漠化1.7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59%以上。二是做美绿色家园。启动县城污水处理三期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确保城乡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做美生态家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0%以上。加强饮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开展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项目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杜绝未批先建项目,保护天蓝、山青、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三是完善绿色制度。出台松江河流域保护条例、矿产资源保护条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对松桃河等河流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设置河长290名,巡查员237名,保洁员237名,基本实现了松桃河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查员、保洁员全覆盖。(县委办 潘浪)
| (作者:潘浪 编辑:stws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