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披上了一层绿毯子,延伸向远方。牛肥羊壮,牧人吆喝。一阵山风吹来,洒下几滴太阳雨。
这里是“黔东草海”,贵州东部鲜见的高山草场。草海所在地,是苗乡松桃盘石镇。莽莽腊尔山,绵延向湘西。
车子在大山中盘旋,所到之处,欣欣向荣。
草海深处,58岁的苗家阿婆麻秋莲正在放牛。对于她家而言,这33头牛儿就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种草养畜,是盘石的主导产业。不起眼的大山里,“藏”着3家牧业龙头:德康牧业、努比亚牧业、梵净山牧业,不但带动了上千户养殖户,而且孕育出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的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
芭茅街上,在51岁的龙老凤心目中,村里最大的变化是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
一个村,竟有一座五层楼的新医院。患面神经抽搐的龙老凤在此治疗两个疗程一个月,明显好转。“按新农合报销下来,个人只需花四五百元。若在外面医院,一个疗程得花三四千元。”
在芭茅村,粉红色两层楼的幼儿园格外别致,办学规模2000人的芭茅中学已基本建成。
十八箭村,村民石春光一家住在两层半的新楼房,其乐融融。石春光带我们去看他家的老房,一栋破旧的“木”房子,竹席为墙,外面裹一层泥巴,仅有正中的堂屋门用了木板。
“石春光的新房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村主任石建新说,“前年以来,村里有50多户修了新房,仅去年就有30多户。”
盘石,武陵山区的一个一类贫困乡镇,全省的100个极贫乡镇之一,地处偏僻,怪石嶙峋。俗语说,“盘石,盘石,满地石。”当地人自嘲:“盘石的贫穷坚如磐石。”
这样一个极贫镇,如何实现精彩蝶变?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盘石镇的干部群众给出了一个关键词:“十二个一”。
种草养畜产业、芭茅村、医院、学校……都与“十二个一”密不可分。
2012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陈敏尔率省直有关部门深入盘石,提出实施“十二个一”大扶贫工程,即扶持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帮扶一个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新建一所学校、建设一所卫生院、完善一批计生服务设施、改善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以及新建一条街道、一个边贸市场、一座水库、一座变电站、一条道路。
“这是一场大扶贫,涵盖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扶贫、绿色生态扶贫、民生兜底等。”铜仁市政协副主席、松桃县委书记冉晓东说,该县扎实推进“十二个一”工程,打响盘石脱贫攻坚战。
四年来,该县在盘石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油路进村了,房屋变靓了,危房减少了。进镇的G352国道正在改造,岩桑坝水库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全镇发展草海3万亩,荒山变草场,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3000亩,发展养殖户上千户,种草养畜富了民。
“黔东草海”、响水洞村变成了绿色乡村旅游景点,“五一”期间吸引数万游客,发挥了脱贫致富的叠加效应。
社会力量参与盘石扶贫,浙商周永利无偿投入1270万元,在芭茅村新建了医院。
盘石镇党委副书记彭湃粗略估计,四年来,上级累计投入的涉及“十二个一”的项目资金达5.6亿元,这还不包括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
“以前,盘石条件艰苦,工作难做,干部都不愿去。”一位县里的老干部说,“现在,盘石是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十八箭村25岁的苗族青年龙代渊,在外打工三年。去年底,他主动回乡,今年被镇里任命为村委委员、计生专干。今年已63岁的老主任石建新欣喜地说,随着村里的变化,年轻人纷纷回乡,参与家乡建设。
盘石,这个边远苗乡,正在发生巨变。
四年来,全镇共减少贫困人口721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56%下降到2015年的23.6%。
……
草海深处,桃古坪村民龙云海赶着数十头牛儿放牧。这个38岁的苗家汉子至今单身,上有80多岁的父母。
去年,龙云海等5个村民合伙成立顺风养殖场,养牛143头。为此,龙云海掏空家底东拼西凑20万元。
“为何不讨个媳妇?”面对别人的不解,憨厚的龙云海脸色微红,“产业做起来,自然能讨到媳妇。”
“希望我们的合作社像名字一样顺风!”暮色渐起,龙云海赶着牛儿,渐渐消失在草海中。
重峦叠嶂,山岚蒸腾。
盘石,正在揭开贫穷的标签。
腊尔山,正在唱响同步小康的欢歌!
【原文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60508/Articel01002JQ.htm(2016年5月8日 《贵州日报》头版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