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清馨,男,苗族,1982年2月出生,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街道人,大学本科学历。2005年8月参加工作,200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街道党工委书记。任职以来,他团结和带领街道党员干部,雷厉风行、敢做善为,投身于脱贫攻坚第一线,攻克了一道道坚固壁垒,书写下一段段扶贫佳话。7月1日,在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期间,荣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铸铁军,投身扶贫主战场
“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
“又是大半个月没有回家了,只能忙里偷闲打个电话,不让家里人担心。”繁忙了一整天的麻清馨依依不舍地挂断了通话,眼神中不仅流露出对亲人的眷恋,还有深深的歉意。这些年,他全心全意扑在扶贫第一线,舍“小家”、顾“大家”。
有多少次,他进城办事后,过家门而不入,又匆匆地返回工作岗位;有多少次,妻子打来问候的电话,他总是违心地“敷衍”几句,就忙于访贫问苦。
都说铁汉也有柔情,为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这位苗家汉子却只能硬着心肠,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扶贫攻坚主战场,不敢有片刻松懈。

深入基层走访
“打好脱贫攻坚战,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扶贫的‘铁军’。”麻清馨从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抓起,按照“党带群、富带贫”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严格督查问责,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17个社区、10个贫困村、1个极贫村作为攻坚主战场,列出了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划定作战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签订责任状,层层明责任、级级抓落实。加强动态督查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以问责倒逼各级干部履责到位、工作落实。
“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这既是麻清馨的口头禅,也是他抓组织建设的法宝。
太平营街道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作战指挥部,麻清馨披挂上阵,担任指挥长,团结和带领小组成员,对脱贫攻坚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个一个分解、一件一件落实、一步一步推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然而,光有干劲还不够,更要干在实处。连续数月,麻清馨带领指挥部爬山涉水、进村入户,召开田间会、院坝会,大家一起思发展之方,谋脱贫之策。
确定了“支部联动、企业带动、合作社推动、贫困户互动”模式,构建了领导班子挂帅联系、党员干部帮扶指导、能人乡贤示范引领、困难群众主动作为的“四合一”工作新格局。同时,牢牢把握“八要素”,广泛开展干部培训,组织村干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统一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因地制宜打造党建扶贫示范项目和产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党员干部发动起来了,贫困群众调动起来了,大家抱团脱贫,携手致富。
当铁汉,身先士卒挑重担
“你姓麻,我们干脆叫你‘麻汝’书记。”
“麻书记就是一把尺子,他用干部的辛勤指数和百姓的幸福指数,衡量着我们,也衡量了他自己。”谈到麻清馨,太平营街道扶贫工作站站长卜启强由衷地敬佩。
麻清馨平时不喜欢坐办公室,多数时间都在走基层。决战脱贫攻坚这些年,长期的夜以继日、风吹日晒,让麻清馨的身体负荷达到了极限,可是为了群众脱贫,为了乡村振兴,他意志不曾有片刻松劲。他说,只有离群众最近,才能看清“贫”在何处?“困”在哪里?才能让上级的扶贫政策、惠民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心系困难群众
“把芭蕉社区交给我吧!”班子会讨论干部联系帮扶时,麻清馨主动认领了“硬骨头”,冲在了“最前线”。从踏上这片贫瘠的土地起,这一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就成了他最大的心病:班子软弱涣散、群众思想落队、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一条条致贫的套索,不仅让全村423户1761人在脱贫的道路上步履艰难,也揪动着他的内心。
连续半个月,麻清馨逐村逐寨、逐家逐户进行走访调研,广泛听民声察民意,很快成为芭蕉社区的常客。当着他的面,老百姓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姓麻,我们干脆叫你‘麻汝’书记。”(“麻汝”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好”)
村民找上门来向他反映,迓大二级公路眼巴巴的擦村而过,但进村公路泥泞不堪、蜿蜒难行,有再多的致富梦也只能望路兴叹。
面对群众的“出题”,麻清馨开始认真“答卷”。他进机关、跑部门,磨嘴皮、找项目,终于让这条承载着群众希望的路有了眉目。动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喜上眉梢,竖起拇指夸麻清馨为百姓办事。一路畅、百业兴。三年来,芭蕉社区已是旧貌换新颜,一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渐成型。
“麻书记,择日不如撞日,今天一定要来家里坐一坐。”
“麻书记,乡亲们正说着你呢。”
每当旭日初升或夜幕降临之际,行走在平整坦荡的乡村公路上,嗅着家家户户飘散出来的饭菜香味,麻清馨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经和芭蕉村的发展变化融为一体。
然而,麻清馨作为党工委书记,牵挂他的可不止一村一组、一户一人。
观念陈旧的刘大爷扬言自家的土地“金不粜,银不换”,影响了6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的建设进度,麻清馨三番五次登门拜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在刘大爷那里换回“麻书记为群众办事,我举双手赞成!”这句暖心的话。
家住红岩社区的贫困户大学生赵振威心疼父母的艰辛,萌生了辍学念头。麻清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走访,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赵振威放下包袱,安心读书。
一枝一叶总关情。三年来,为群众办好好、办实事、办急事、办难事,麻清馨不分大小巨细,带头履职,身体力行,做到不解决问题不罢手,不达到目的不收兵,为广大党员干部当好表率,形成脱贫攻坚的“头雁效应”。
展铁腕,攻坚克难打硬仗
“我们要正视贫困,但不能甘于贫困。”
太平营街道苗族人口约占四分之三,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要想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就得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行动,直面困境,迎难而上。
“我们要正视贫困,但我们不能甘于贫困。”这是麻清馨在各村各组说得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令听者动容、闻者动情。
为了补齐基础短板,深入开展高速公路攻坚决战,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麻清馨废寝忘食。
那段时间,他的足迹踏遍了街道的山岭沟壑,没有路就披荆斩棘,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几片面包,困了树荫下打个盹……
截止目前,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组组通道路建设公70.4里、产业路45.3 公里,惠及15000余人。完成危房改造870余户,整村推进“五改一化一维”1200户,党员干部的辛勤指数,换来的是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填补产业空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麻清馨夜以继日。借用干部群众的话,麻书记不在贫困村,就在赶往贫困村的路上。
农业结构怎么调整?资源优势如何发挥?产业链条怎样打造?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清麻馨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出发”。哪个社区行动缓慢,哪户农户思想僵化,他就“三顾茅庐”,反复做动员工作。哪家合作社缺少启动资金,没有找准项目,他主动登门拜访,送去“及时雨”。
数据就是见证。6000亩土地统一流转,120万段食用菌成为主导产业,此外,500亩优质葡萄、400亩有机蔬菜、600亩精品水果,10000余头生猪养殖……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夜色中的院坝会
这三年,扶贫搬迁赢好评。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投入资金3200万,全力以赴打造2016年第一批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下堡安置点,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打造下堡社区农旅一体观光旅游项目“天山河谷”,解决了劳动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易地搬迁扶贫135户,脱贫551人。
这三年,教育医疗得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2058人,已上缴基金专户130.7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参合率达100%,上缴参合金139.29万元,补偿报销县境外199人次,补偿金额100.88万元,逐步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然而,在麻清馨的心里,绝不满足于眼前的一组组数据,在太平营街道这片热土上,脱贫攻坚各项事业任重道远、方兴未艾。当他站上领奖台,接过“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员”荣誉证书那一刻,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任命感,充盈着他火热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