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给山村孩子当英语老师,自掏腰包建成6.5亩第一书记示范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作,引入社会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4年,驻村3年。这是铜仁市人社局现驻九江街道永和村“第一书记”陈龙。
召开院坝会
2014年7月,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的他选择扎根贵州,同年9月考入铜仁市人社局;2016年4月,他主动请缨到冷水溪镇偏僻的黑水村任“第一书记”;2017年3月,他又被选派到九江街道永和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办实事促和谐、跑项目发产业,用真情打动百姓,用发展造福群众,赢得老百姓点赞。
强党建激活力,初心彰显党性
工作中,陈龙发挥党史专业所长,时刻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伐,在召开“三会一课”、党日活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活动时,运用农村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思想、政策传递到每个村民。通过近三年的驻村党建,逐步把软弱涣散的党支部党建体系建立起来,把党建管理规范起来,全面提高了松桃苗族自治县黑水村、永和村党员“听、说、读、写”的能力。
走访群众
永和劳务合作社推荐贫困户就业

爱心衣物发放

产业发展下田除草
三年来,陈龙创办党员放映室,为1338人次放映910余小时关于十八大、十九大主题视频;创建党建微信群,组织106次党建沙龙讨论;扎实开展第一书记微党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活动,其中41篇讲义文章发表中国共产党网。如今,新时代农民讲习活动成为永和村靓丽的名片:陈龙先后受邀参加松桃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铜仁青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国两会精神投身脱贫攻坚分享会,铜仁市优秀青年代表交流座谈会。
今年4月,全国人大代表华茜向陈龙发出讲党课的邀请;5月,陈龙被共青团中央评选为“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被铜仁市委宣传部评为铜仁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员,为松桃自治县、石阡县、印江县基层党员群众讲解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使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开展培训课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抓党建的同时,陈龙注重总结经验做法。2017年4月,陈龙撰写的《党建与精准扶贫的契合路径研究》在市委宣传部精准扶贫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2017年6月,推送参加贵州省100名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示范培训班;2017年11月,他撰写了《松桃农村村教育实践与发展研究》和《村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等脱贫攻坚经验文章。
引入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永和村有503户2417人,是九江街道人口最多最分散,地域面积最广、交通路况最差、最偏远的二类贫困村。初来驻村,村里的情况比陈龙事先预想的还要差。
从沿海发达城市来的他,感触非常深刻,看到整个村子都建在山沟沟里,那里的村小没有五六年级,三四年级没有英语课。“这里农村和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差距太大了,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里的小孩享受同样的关爱和教育。”陈龙说。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捐助
怀着信念和希望,驻村期间,陈龙带着群众一起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产业,他还利用空闲时间,一周上4次课兼职永和村小学英语教师,近两年来,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提高了不少。他还花钱给孩子们买辅导读物。
由于陈龙的用心备课、上课,为人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陈老师经常给我们发课外书和作业本,还给我取了很好听的英语名‘lucky(意为幸运)’。”四年级留守儿童田浪说。
驻村期间,陈龙累计为1012人次授课281次,还在铜仁市首创永和村四点半留守儿童作业辅导,累计辅导633人次。陈龙通过和留守儿童交朋友、交流想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另外,陈龙积极发动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校友资源,引入社会资源关爱留守儿童54次,发放物资累计20余万元。
一人驻村全家扶贫,奉献彰显担当
在2016年5月,小孩出生,原本就幸福的家庭又添快乐,面对扶贫攻坚需要,陈龙主动请缨到贫困一线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开始,陈龙要面对无暇照顾家事和保质保量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两难情景,但他用党员的责任与实践解决了这道“难题”。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担当在行。在小孩刚出生患黄疸住院1个月里,他选择了在农村遍访核查贫困户信息;在小孩患重感冒发烧引起咽喉炎住院3周里,他选择了为村里产业路东奔西跑;在小孩1周岁生日时,他选择了陪伴村里留守儿童欢度儿童节……
对家人的愧疚他只能化成对扶贫工作无限的激情。“既然当初请缨驻村扶贫,就要坚持下去,家里全力支持你。”陈龙说,当他犹豫时,家里总有一双温柔的手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
“小孩还小,不容易,还是回单位去上班吧。”市人社局领导知道他的情况后,经常来看望慰问。一次次的支持和关怀成了陈龙不竭的动力,让他感觉到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2017年寒冬,陈龙岳父张先清担心他驻村的贫困户受寒,主动捐赠5000元买了新鞋子送给贫困户让大家过一个暖冬;妻子张琰担心贫困户婴儿奶粉营养不足,为铜仁市牵线搭桥引进国奶项目,这样的事情也让他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陈书记和他家人对我们好得很,非常关心我们,现在天冷了,他就帮我们送鞋子来,我领到了四双,隔壁家的孩子也领到免费的奶粉。”大湾组唐发珍讲到陈龙,满脸笑容。
做示范抓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句话是陈龙驻村后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
在致富道路上,贫困户畏畏缩缩,没有底气和信心加入村集体合作社。于是他经过数月的实地调研,省吃俭用,自掏腰包拿出18000元,建成6.5亩的第一书记产业示范田,发展莲花、荷花、马蹄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同时在水田里养殖泥鳅、荷花鱼。
本来持观望态度的贫困户看到陈龙自费在淘宝买莲花藕根、驱车到碧江区路腊村学习种植经验,帮村民犁田等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感动。
如今,该村贫困户全部加入了村集体合作社,原来的“空壳村”初步建立了1000余亩油茶、178亩油菜种植长效产业、75亩珍珠花生种植、50亩紫皮薯种植短平快产业。入社的贫困户每人净增2000元。
陈龙还创新试点组建与春晖社相结合的永和村劳务合作社,发动分布在广东沿海的永和村春晖使者及其他社会资源为贫困户寻找就业门路。
贫困劳动力黄明光等30余人闲在家没有收入发愁时,陈龙多次主动上门与用工单位协调,为贫困户推荐就业岗位,先后自掏腰包驱车1800余公里为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区企业输送10批次27名贫困户。
此外,陈龙首创贫困户、村委会和企业的就业三方协议书,贫困户入职不满半年主动离职,同等条件下,在村级评比中不予以考虑,在保障贫困户权益的同时,也鞭笞懒汉变勤快。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
如今,硬件上,永和村里多了9条共16公里的通组硬化路、一座斥资50余万元的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软件上,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致富路上,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起来;人居环境改善,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纷纷夸赞:“小陈书记来了,永和村真的变了。”(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