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日的气息浸润着松桃的每一寸土地。一辆辆客车、货车、私家车畅行在平坦宽阔、干支错落的公路上,呈现出一幅幅道路通达、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松桃是农业大县,全县五分之四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村镇。多年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大,农村公路大多年久失修、崎岖难行,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近三年来,我县按照“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要求,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为契机,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铺进了寻常百姓家。
2015年,投入资金3.86亿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567.8公里,全县建制村通畅率突破75%;
2016年,投入资金3.66亿元,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86个项目,共计457.5公里;
2017年,投入资金7.81亿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硬化路改造工程257.1公里、完成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扶贫工程项目工程457公里、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7个项目,总里程398.4公里。
数据为证,一条条通村路翻山越岭,一座座便民桥跃溪跨河,在苗乡大地上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路网,汇聚了人气财气,凝聚了党心民心。
筑路如歌险阻通
一花一叶总关情,一路一桥总连心。冰山一角的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明,松桃县委、县政府把打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这场硬仗,作为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之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我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编制中,注重与“十二五”交通发展成果相承接,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与全市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相对接,增强前瞻性、把握整体性、突出协调性。着力将通村公路桥梁列入十三五规划,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把园区路、产业路、旅游公路、断头路等重要路网连通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县域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构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
行路难,修路更难。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磨练了不少干部群众,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形成上下同心、干群同力的强大合力。
披荆斩棘实地勘测

深山熬夜现场办公
周末,在建设工地采访的笔者与正在一线督查工作的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龙智贤不期而遇。为了保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的顺利进行,县交通运输部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加大建设项目动态督查力度;领导班子成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常驻工地,以“五加二”、“雨加晴”、“白加黑”为工作常态,跑遍了松桃的山岭沟壑、乡镇村组。
点开县交通运输局技术股的微信群,一张张披荆斩棘的图片见证着修路的艰辛。实地勘测线路,现场采集数据,工作人员全靠步行,去的是没有路的地方。除了笔记本电脑外,还会携带镰刀和木棍,镰刀用来开道,木棍用来探路。
“面包泡面当作一日三餐,高山深谷就是办公场所,随时随地都能现场办公……”攻坚队成员赵炳金、周才富、龙林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
筑路就是筑梦,是山里人的交通梦、脱贫梦、小康梦。松桃交通人辗转村镇、跋涉山川、顶骄阳、战酷暑、冒风雨、斗寒冬的筑路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通往山村的希望,每天都在刷新。
大道如砥产业兴
走进孟溪镇安山村的桃源香菇生产大棚,弥散着菌香的暖湿空气扑鼻而来。基地法人李春学与员工穿梭在一排排菌棒间,忙着装箱新鲜采摘的香菇。
大棚外,两辆外地牌照的货车守候多时,两位司机正“吵”得不可开交。
“我那边已经断货了,这一趟,让我多拉一千斤嘛?”
“不行!一斤一两都让不得。”
见到李春学推着满满一车香菇走出大棚,两人立刻停止争吵,围了上去。
两位司机都是熟客,来一回、吵一回,对此,李春学已经习以为常。一旁的员工趁机打趣说:“李老板现在讲原则得很,你们莫打歪主意。”一时之间,香菇基地内洋溢着欢声笑语。
回想多年前,创业的艰辛就同那时的交通条件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一段弯路。
道路通畅、产业兴旺
“车子摇、轮子跳,早上出门晚上到。”从当地群众的描述中,一幕幕关于 “行路难”的画面,依然深烙在人们的脑海中。
现如今,全长51.5公里的交通瓶颈早已顺利打通,总投资5.64亿的省道304孟溪至新民改扩建公路项目,自建成通车起,就从时间上缩短了沿线乡镇的时空距离。项目建成后,还方便了工矿企业的货物运输,充分发挥能源通道的作用,对地方经济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国省干线是县域交通的“主动脉”,农村公路是路网结构的“毛细血管”,“主动脉”强壮了,“毛细血管’也跟着顺畅起来,一个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一座座孕育希望的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无限生机。
矮屯村,田坝上那片肥沃的土地以前再怎么精打细算,还是只能勉强糊口。随着基本出行条件的改善,土地资源立刻转化为经济资源、发展资源。10天流转中心区用地200亩,两个月建成大棚17个,半年培育菌棒80万段……投资800万元的孟溪镇黑木耳种植基地很快就扎稳了根,培育的第一批6万斤黑木耳统一销往浙江等地。
企业“进”门,山货“出”村。在一出一进的“双向车道”上,茶叶基地、精品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特色渔业基地破茧而出,风生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坦途如虹百姓富
种玉米、洋芋、红薯,亩均年纯收入几百元;种水果、茶叶、药材、亩均年纯收入上千元。这笔账,谁都会算!
可光会算账有啥用?
“也不是没种过水果、蔬菜,结果运不出去,烂在了地里。还不如种点传统作物,自给自足。”在老百姓的眼中,山高路远就是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大山既赐予了人们宝贵的自然资源,却也无情地阻隔着外界的联系,有再多的想法,有再大的胆量,没有出路也不行。
天气转暖后,上市蔬菜的种类越来越多,家住黄板镇庙湾村的菜农杨秀云成了大忙人。抱起满满的一箱辣椒装上车,杨秀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两千多斤蔬菜都被菜贩们预订了,就等着拉到黔东大市场。”看着绿油油的车箱,他笑呵呵地说。路修好后,运输成本节省了,蔬菜损伤也减少了,打心底高兴。
以前,进普觉镇侯溪屯大庄组全是羊肠小道,人走一回都费劲,“财神爷”哪里肯上门。
如今,从山脚到山顶,长约5公里的“组组通”公路畅行无阻,连接着各家各户。每天,响誉黔湘渝边区的“大庄婆媳米豆腐”通过这条不起眼的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太平街道的电商服务站,再销住全国各地。
“60%的米豆腐通过‘苗家购’平台外销,余下的40%供应县内,因为交通便利,采取了城区包送、乡镇定期送的方式,平均每月可卖20万元。”负责人刘永才一边忙着发货一边感叹,做了30多年的米豆腐,终于盼来了修路。他还说,再也不想回到肩挑背驮、起早贪黑忙着赶集的苦日子,山路上洒满了汗水,荷包里却没有几个钱。
“大庄婆媳米豆腐”的作坊还设在大庄村,离电商服务站近50公里,因为只有当地的大米、食用碱和山泉水,才能确保口感。但刘永才丝毫不愁,望路兴叹已经成为过去时,他还雇佣了8个工人,与100户农户签订了大米供应协议,当起了致富带头人。如果没有路,他走不到这一步。
便捷的公路,一头连着繁华的城市,一头连着美丽的乡村,打开了创业的门路。
杨月红也经营着一家电商服务站,主打辣椒、干笋等土特产。自从村里通路,山货立刻身价倍增,看准了商机的她,成为全县首批电商从业人员。
“寨门都不用出,方便得很!”杨月红的电商服务站,让村民的土货山珍变成了真金白银。面对笔者,她晃了晃十根手指笑着说:“今年,我与两户贫困户提前预订了10亩辣椒,帮助他们增加点收入,也为自己备足货源,免得供不应求。”
据悉,松桃目前共有125个电商服务点,从业人员160余人,通过‘交通+电商’、‘交通+特色产业’等扶贫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推松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
绿径如画乡村美
“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在迓驾镇马安、盘石镇响水洞、乌罗镇桃花源、蓼皋街道樟桂溪等村寨,您一定会刷新对农村的老印象。道路两旁,柴堆、粪堆、垃圾堆无影无踪,美丽的乡村公路串联起一座座绿意盎然的村落。
以农村公路为纽带,松桃人民一心一意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
“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总里程3064公里,其中县道43条696公里,乡道115条909公里,村路334条1459公里。面对艰巨的养护任务,松桃交通部门成立班组,每天开展路政巡查,及时修补处理损坏的路面、路肩;聘请83名养护工,采取包段养护的模式,以每公里每月240元的酬劳,落实管理、养护责任,承担保洁、保畅任务。
“国家千方百计为老百姓修路,得爱惜!”干串至普觉路段养护工梁启富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从父亲手上接班后,30多年来,与路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每天清扫路面,疏通路沟,整理路肩,把路容路貌维护好,不觉得苦。”3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他一语带过。事实上,创建“四好农村公路”这两年多,养护工作越来越精细,公路两侧的路肩完成培土后,还要播撒格桑花种子,栽种常绿苗木,实施景观绿化,怎能不苦。
2018年,松桃将争创12条“四好农村公路”,里程约114.5公里,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愿望,一步步变成现实。现今,1280辆客运车辆往返城乡,实现了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100%,圆满完成了“双通”建设。
公路延伸到何方,小康就扎根何处。让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成为返乡农民的创业路、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山区脱贫的致富路、美丽乡村的生态路。在方圆3409平方公里的苗乡大地上,不断壮大的路网联结着28个乡镇、街道的民生福祉,链接了74万松桃人民的美好生活。
(记者 杨杰 龙再芳)
注:部分图片由县交通运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