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伟 来源: 字数: 1893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把林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林业融资和涉林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搭建融资平台,发展林业产业与生态保护并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先挖坑,再施肥,回三分之一土搅拌均匀后,再回约超地表面七公分土,才可栽种果苗……”2月5日,在寨英镇邓堡村欧家堡组水井湾精品水果种植基地,技术员王秀刚一边做示范,一边强调石榴栽种流程。
栽种现场,100余名群众分布在整座荒山上,有的挖坑,有的培土,有的施肥……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邓堡村欧家堡组现年71岁的邓朝阳与老伴雷银梅一直在县林业局组建的贵州汇森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的通惠农林牧国有子公司务工,家里3个孙子都在上学,大儿子以及其中一孙子长年患慢性病,是因病因学贫困户。
“土地流转有租金,公司务工有薪金……”邓朝阳说,他家3亩地全流转到了公司,两口子在基地务工一天共有120元收入,务工收入与土地流转收入是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几倍,在公司的带动下实现脱贫不成问题。
而在寨英镇水源村,该县林业部门组建的汇森源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1000余亩精品水果种植基地,目前已种植300余亩黄桃,余下600余亩樱桃种植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三年挂果后,黄桃亩产量可达5000余斤,按市场价6元每斤计算,亩收入可达3万余元,栽种的300亩黄桃年收入可达900余万元;樱桃产量要低一点,但市场价位却比黄桃高得多,亩产2800余斤,按市场价20元每斤计算,亩收入5万余元,600亩年收入可达3000余万元。”水源村第一书记杨永恒一边算着果树挂果后的收入账,一边讲着政府发展林业产业给群众带来的福利。
“经果林产业项目落户村里后,家家有了增收项目,群众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村里扯皮的人少了,群众工作也比之前好做多了。”杨永恒说。
这只是松桃通过搭建平台公司,建立合作社发展林业产业,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受益,实现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松桃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抓,金融助力,群众参与,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攻坚战略行动,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产业发展上,紧紧围绕精品水果、油茶、茶叶、花椒、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布局、系统化发展。
同时,该县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林业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林业贷款和全域绿化脱贫基金为支撑,按照“国有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以土地流转、“精扶贷”“惠农贷”等方式入股参与,公司全权投资,按7:1:2的利益分成(公司占7成,村级合作社占1成,群众占2成),让农户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充分发挥林业融资资金和涉林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高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
在项目实施管理中,聘请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土地整治、植苗、抚育管理等建设,既解决农村土地闲置问题,又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据了解,2017年以来,松桃紧扣政策方向,主动对接农发行、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等金融部门,紧紧围绕经济林、精品水果、油茶、花椒、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谋划林业融资项目5个(已获批贷款项目2个,3个项目正在省行审批中),共融资贷款23.7亿元,到位金额7.7亿元。通过融资贷款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油茶产业基地3万亩,花椒产业基地2万亩,木竹产业2万亩,茶叶基地8000亩,精品水果1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有效带动3.5万余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8000余人稳定脱贫。
除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外,该县还利用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群众脱贫。
2017年,在生态保护建设中,该县新增生态护林员1046名,每名护林员每年按1万元补助标准发放护林工资,直接带动31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同时,该县通过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按照国家公益林补助标准10.75元每年每亩,地方公益林补助标准5.6元每年每亩,每年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395万元,惠及全县28个乡镇(街道)382个行政村74528户,其中贫困人口60676人。
此外,该县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71万亩,每亩补助1500元,直接补偿资金7065万元,惠及全县26个乡镇(街道)18253户73012人。实现劳务支出630万元,带动3150名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数416人。
链接:http://szb.trxw.gov.cn/epaper/uniflows/html/2018/02/12/06/06_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