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引进广东温氏、德康牧业等知名养殖龙头企业,以生猪代养模式带领农户发展规模养殖、特色养殖、生态养殖,让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小农生产成为过去式。
松桃与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德康牧业强强联手,带领苗乡群众坚定走好规模、生态养殖路,让昔日“亏本”的养猪业成了群众的致富好产业。
据统计,德康牧业已在松桃建成存栏5000头种猪、年产10万头仔猪的高端种猪繁育场。以此为核心,该县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能人(贫困户)”代养模式,使产业发展与精准
扶贫实现双赢:
——2017年,该县已建成148个生猪代养点,代养生猪存栏23.2万头;生猪存栏量56.4万头,去年出栏生猪61.2万头。
——共有49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生猪养殖,股金分红达2376.3万元,入股贫困户户均增收4553.38元。
连续2年,松桃被国家财政部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新起点,新征程。松桃正依托德康牧业、铁骑力士集团扩大生猪代养规模,投资16.8亿元新建100万头欧盟标准生猪产业体系,力争两年内建成全国生猪产业富民示范县、全国生态养猪大县。
生猪代养 旱涝保收
1月30日,冰雪渐融,松桃自治县黄板镇瓦厂村,错落有致的生猪圈舍格外醒目。43岁的养殖大户江国友看着忙活的妻子:“快过年了,你抽空去城里买身衣服。”
“不去,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妻子杨丽敏说。
“代养的600头肥猪马上出栏,收入又有十多万,不缺那点钱。”江国友继续劝说。
“好吧,你开车带我去。今年一定要漂漂亮亮过新年。”妻子笑着说,不能忘了以前的苦日子。
“哪能忘呢!”江国友说,从事生猪代养前,夫妇俩在外打工十多年,吃尽苦头。2012年,夫妇俩返乡创业养猪、养鸭、养羊,由于小资本难抗市场风险,务工积蓄血本无归。
2015年,夫妇俩听说县里有生猪代养的惠民政策,夫妇俩举债20万元,修建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为德康牧业代养生猪。短短2年净赚30万元,夫妇俩不但还清外债,还新购了十多万元的越野车。
“公司提供猪仔、饲料、技术等,我和妻子只管按企业规定养,猪出栏,企业兑现代养费,这钱赚得稳,好比‘铁饭碗’!”江国友说,过去自家养猪,虽说是自己当老板,但一年最多养几十头,赚钱不多、人很累、风险大。现在为龙头企业代养生猪,虽然是打工,但成本由企业提供,肥猪由企业回收,代养户旱涝保收。
松桃自治县畜牧中心副主任田应学说:“松桃生猪养殖规模长期处于铜仁市、全省前列,关系到群众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
2007年至2010年间,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大、传统生猪散养规模小成本高、出栏周期长等因素影响,松桃生猪养殖大户、农村散养户亏损严重,纷纷另谋出路。
“那时候,家里每年养两三头猪,每头猪赚很少,要是算上劳力真是亏大了。”德康牧业代养户郭秋菊说。
规模化养殖成趋势,选择优质种猪,实施高效管理是现代养猪业必然道路。
生猪规模发展,需要良种、良法和良企。为全力打造“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松桃引进全国500强企业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德康牧业。德康牧业专业是从事种猪产业投资及种猪纯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现代育种集团。为松桃引进优质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良企+良种,生猪出栏只要6个月。
2012年,松桃德康牧业投资8000万元,在盘石镇碉边林场建成存栏5000头种猪、年产10万头仔猪的高端种猪繁育场。为松桃加快生猪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此为核心,松桃全力推动生猪“4个2”代养模式,即:投资2亿元,建成200个家庭农场,年出栏优质商品肉猪20万头,实现每个家庭农场年增加收入20万元。
该模式投入、技术、市场等主要靠龙头企业,代养户成为专业养殖工人,只需按照合同和技术员指导养好家庭农场的猪,供种、供料、养殖、销售一条龙,各负其责,有效推动松桃生猪向产业化、标准化快速发展。2014年、2015年,松桃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
养“脱贫”猪 摘“贫困”帽
1月29日,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张坝村,冰雪未融寒意逼人,张坝村家庭种猪农场圈舍,温暖如春。
“来,来,开饭喽。”农场育肥圈舍,在饲养员龙正华吆喝声中,白胖的猪儿闻声而起,场面喜人。
“生猪代养,为贫困村民带来致富希望。”村主任杨光和激动地说,张坝村沿319国道而居,离县城29公里,全村202户1024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8户229人。曾经因为穷,个别村民做过违法事,不光彩啊。
党的惠民春风改变张坝村。2016年,村里来了驻村工作组,在驻村工作队努力下,张坝村建起村文化广场,拉通5000米饮水管网,2800米联户路硬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村工作队负责人罗成与村两委干部明确发展思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生猪代养模式。
松桃的生猪代养分两种模式。一是农户自建代养场为公司代养,一种由政府整合“精扶贷”、“财政扶贫资金”等资金建场,租赁给村集体、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猪代养协议,租金又用来给入股贫困户分红。
按照松桃畜牧产业规划,张坝村对接松桃德康牧业,发展生猪代养产业。2016年11月,农户自筹4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37.4万元打造的集体经济——张坝村家庭种猪农场投用,首批代养的130头种猪、800头肥猪投放农场。
去年3月,代养的800头生猪出栏,纯收入16万元,58户精准扶贫户均分红1000元。
因为有德康牧业无偿提供仔猪、饲料、药品、技术,又按合同回收肥猪、猪肥,张坝农场生猪存栏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即将出栏1500头。
龙头带,产业兴,张坝的喜讯一个接一个,全村贫困户减至13户29人。去年3月,该村脱掉“穷帽”。
“生猪代养,疫病和市场风险由龙头企业承担,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当然高。”该县畜牧中心主任郎永祥说,农户与企业签订代养合同,按企业要求生产管理,生猪出栏按考核指标兑现代养费,目前生猪代养平均结算为每头246元。
快马加鞭促发展,稳扎稳打抓脱贫。目前,松桃共建成生猪代养点148个、代养小区81个,代养户生猪存栏量达到23.2万头,全县生猪总存栏量达到56.4万头,去年,全县出栏生猪61.2万头,带动近5000贫困户增收。
生态循环 业兴村美
“冬种油菜春种草,猪场沼液变成宝。”1月31日,松桃盘石镇盘石社区沙坪组,村民田治海望着泛绿的油菜,兴奋地说起顺口溜。
发展产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规模养殖与农户散养区别很大,其中最关键的是规模养殖以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随便排放。”田应学说,畜禽粪便本是上好的肥料,通过发酵再利用,既可节约购肥成本,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在德康牧业的引领下,该县全面推广生态循环养殖,延伸种养产业链。在盘石镇推广“猪——沼——草——牛的种养模式。在生猪养殖场周边建立牧草种植基地,生猪产生的尿粪,先发酵变成沼液,用沼液做肥料种草,牧草种出用于喂牛、喂猪,形成种养循环。
2017年,贫困户田治海抓住“猪——沼——草——牛”种养机遇,流转40亩土地种植牧草。
“沼液有德康牧业免费配送到种草基地,种出的牧草又卖给德康公司和养牛大户,每亩纯赚1500元。冬季不能种草,我就改种油菜,到春季又有一笔收入。”去年,田治海家光荣脱贫。
通过“猪——沼——草——牛”模式,2017年松桃新建和改良15万亩草场,保障3万头肉牛和8万只羊的草料供给。
田应学说,发酵的底料直接还田还土,改善土壤结构,增集肥效,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降低农业生产投入,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
松桃还实施“猪——沼——菜”循环模式,利用生猪粪便加工产生的绿色有机肥,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种植蔬菜10万余亩,带动2万余菜农增收致富。
实施“猪——沼——果”循环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精品水果集中连片种植,惠及贫困人口3.43万人,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喜人局面。
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80206/Articel18003J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