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戴其晓
人穷最怕志短,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以“精神扶贫”深化精准扶贫,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源动力”,引领他们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把“等着扶”变成“找发展”,把理想变为现实。
“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是关键,把“精神”扶起来,摒弃“慵懒散”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让勤干实干成为主流。精神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精神上贫困”之根不解决,简单给钱给物,只能脱一时之贫,解一时之困,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靠外援、吃救济,永远拿不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斩断穷根,既让“富口袋”又“富脑袋”。
群众素质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脱贫致富的原动力,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可长期见效。要想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要“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激励贫困群众树立起战胜贫穷的志向和勇气。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树立“我要过上好日子”、“苦干实干必定脱贫”、“人心齐、脱贫易”等理念,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头上贫困的帽子,创造美好家园。以扶能为目标,拓展扶贫助困渠道,提升“造血能力”是彻底脱贫的法宝,让贫困人员有“一技促脱贫”的迫切愿望,用崛起的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
俗话说的好,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精神扶贫首先要从孩子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特别要做好学前教育,形成自强不息的观念。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精气神,精神贫乏更甚于物质贫乏。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到同等位置,以“精神扶贫”为抓手,用“精神扶贫”授人以渔,带动“物质扶贫”。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培养起“精气神”,在精神上成为一个巨人,感受到精准扶贫的魅力所在。把民智启发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增强群众“自主脱贫”的主体意识,逐步实现物质和精神双富裕。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除掉“头脑贫困”的障碍,彻底摆脱贫困。物质扶贫一时,精神扶贫一世。用“书屋”“球场”填补文化生活空白,通过精神文化帮扶到“人心”。摒除陈规陋习,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舍我其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动担当意识。抓好“精神扶贫”,就等于牵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增强“被动扶贫”为“我要脱贫”的自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面对贫困不低头,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从而能够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