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救贫不救懒”、“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走进苗乡松桃,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经常可见县、乡干部职工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我县将脱贫攻坚紧迫而重要的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紧擂战鼓,攻坚拔寨,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
万名干部结对帮扶,推进扶贫攻坚大会战
“全县上下要以决战决胜的信心,立足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大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打好脱贫攻坚战,着力把扶贫规划编起来、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来、产业做大做强起来、一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问责问效使作风更加实起来”。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冉晓东如是说。

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冉晓东在大路乡和平村与贫困户座谈
盘石镇是全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而四龙山村是该镇最偏僻边远的贫困村,有8个村组217户1177人。在扶贫帮扶活动中,冉晓东书记带领县财政、住建、交通等部门深入四龙山村走访,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贫困现状。针对群众反映的无通组路、危房多等问题现场办公并精心部署,一场扶贫攻坚战在四龙山打响。
首先,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县有关部门及镇、村工作组深入四龙山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对47户贫困户164人建档立卡,拟定时间表和线路图,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其次,解决“谁来扶”的问题?由冉晓东书记亲自部署,县财政、住建、交通等相关部门组建扶贫工作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县委督查室实行督查问责。同时,把加强该村班子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投身精准扶贫。
再次,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各扶贫工作组结合实际,挂图作战,重点实施道路硬化和危房改造两大扶贫工程,其中投入连户路硬化项目资金247万元,每天投工100人以上,投入危房改造资金600余万元,改造危房175户。同时,引导群众就地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期间,冉晓东带队多次实地指导督查,深入贫困户家中交谈,引导村民创业发展。四龙山有上千亩的茶山和桐林,该村将对茶山和桐林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和桐林产业。

盘石镇四龙山新貌
如今,走进四龙山村,硬化的路面光洁明亮,黑瓦白墙错落有致,一个整洁、美观、幸福的新农村脱颖而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引导,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贫困户麻五斤家以前是泥土茅房,改建成了5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他感触地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扶贫,大家都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四龙山的巨变,只是我县扶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我县找准贫困原因,灵活运用“五个一批”关键举措,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核心问题,真正实现靶向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

县委副书记、县长龙群跃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感谢县里来的干部到我家中来扶贫帮扶,我们有信心有志气脱贫致富!”冷水溪乡齐心坝村贫困户邓建有说。我县将扶贫攻坚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县四家班子领导积极带头,大力开展“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助推精准脱贫”活动,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帮村、百所学校助村”的结对帮扶模式,109个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27个乡镇所属全体干部职工共10470人结对帮扶了31801户贫困户,发放贫困户登记卡4.8万份,选派了214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通过瞄准贫困人口,抓好精准识别,完成27个乡镇贫困户精准双识别认定工作,实现494个行政村建档立卡全覆盖,做到了贫困人口底数彻底摸清、产业扶贫措施分解到户。

干部职工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攻坚,激战犹酣。我县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切实按照“五个一批”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了县、乡、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按图销号,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斗志擂鼓猛进、攻坚拔寨,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战。苗乡大地,精准扶贫的号角响彻在贫困村主阵地上,扶贫攻坚的战旗飘扬在每一个角落!
实施大扶贫战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战”
松桃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共有贫困村29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86万户,贫困人口9.44万人。2016年计划出列贫困村84个,减少贫困人口3.33万人。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
面对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我县紧扣精准扶贫主线,实施大扶贫战略主攻绝对贫困,以“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小康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这“六大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和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社会力量包干扶贫、特困群体扶贫、党建扶贫、电商扶贫、扶贫村退出等“十二项扶贫行动”,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
——着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攻坚战。拟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进一步核实“五个一批”数据,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区人口全部迁出,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正大乡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扶贫工程,从贫困村寨和深山区易地搬迁了230户1159人,建生态移民房一期230套、二期183套,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导搬迁贫困户务工就业、从事个体经营、发展农业产业,确保脱贫致富。如今,这里楼房林立、商铺繁荣,住户生活美满。
2015年,我县在普觉、长坪、沙坝河、九江、黄板、长兴堡6个乡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工程,总投资1685.4万元,共移民916户5830人,其中贫困户624户2809人。2016年将新建安置点14个,涉及14个乡镇,计划完成2769户12493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搬迁户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战。围绕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水、电、路、讯等问题,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长坪乡盘报村是较为贫困的苗寨,许多村民住房曾是破旧的篱笆屋。在基础设施扶贫中,县委县政府组织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组成帮扶队,对村中篱笆房及危房进行了改造,修建了文化广场和人畜饮水池,为每户装上自来水,修建通村公路6公里,发展烤烟800多亩,养殖大户17户,一举改变了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贫困户龙求高说:“村寨建好了建美了,我们脱贫信心十足!”
2015年,我县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70%以上的村通油路,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5015公里;完成长坪架枧、大路徐加河防洪排涝工程;完成黄板乡泡木村、寨英镇黑冲村等11个乡镇15个村小康井项目建设,出水率达93.33%;对世昌乡、普觉等9个乡镇19个村的小康井实地勘测,项目投入资金475万元;完成长坪乡黎明村、唐寨村,瓦溪乡旧寨坝村、十字村烟草扶贫新村项目,投入烟草扶贫资金800万元,整合县级部门资金1613.8万元。
——大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战。以“七进园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建设,打造园区升级版,推动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的收入。在产业扶贫中,正大乡倾力打造高效农业产业园区,种植茶叶2万余亩,投产茶园1.58万亩,建草莓基地200亩、果园5100亩、中药材300亩等,有茶叶加工厂、养殖企业16家,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644人脱贫,逐步走出了“生态移民+茶产业+乡村旅游”的扶贫新模式。2015年,正大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实现总产值4.98亿元,销售收入3.8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5元,实现3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068人。目前,全县共建有5个省级、7个市级、15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达23.8万亩,共覆盖17个乡镇、262个村,涉及农户4.52万户、农业人口20.34万人。

正大乡 “生态移民+茶产业+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
我县创新产业扶贫措施,形成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精准脱贫模式,通过“供销社+股金社+合作社+技术服务中心”平台,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等有机联结起来,着力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一户一策、一策多户”利益连结机制,推广财政扶贫资金变股金,贫困农户变股民,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本分红、滚动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25家;成立了各乡镇农民劳务专业合作社,分社126个;启动了503个行政村兴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工作,已有集体经济合作社10家。
——着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攻坚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渠道。近年来,我县以盘石镇为示范,在原有的荒地上建成了连片草场1.3万亩的“黔东草海”,并推行“10+1”精准化扶贫
养羊模式,发展合作社14个,昔日高原石漠变成了绿色生态最佳旅游地,既发展壮大了养殖业,又推进了绿色生态建设。2015年,全县完成营造林11·4万亩,林地面积达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4%。
——大力推进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为重点,统筹相关部门资源,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对贫困人口特别是因学因病致贫家庭实行政策补助,解决因学因病致贫家庭贫困问题。目前,第一批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学生2503名,落实资助金673.387万元。
——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升托底保障水平,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将全县2.12万“两无人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社会保障兜底。2016年计划实行政策保障兜底9957户21200人。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决战扶贫攻坚,总攻绝对贫困,深入实施“五县五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先后引进了四川大哥大集团贵州努比亚公司,华西希望集团德康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了“10+1”养殖模式,“1211”生猪代养“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并引进电商企业46家,建立电商服务站71个,建立“苗家购”电商扶贫平台,实现100余种农特产品和工艺品网上直销,推进了“六大扶贫攻坚战”。

盘石镇芭茅村新貌
通过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战”,各乡镇及贫困村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及生产生活条件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我县实现省定整县脱贫,2015年实现23个省定贫困乡镇减贫摘帽,74个省定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从2011年20.49万人减少到9.4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1.5%下降到14.4%。2015年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个百分点,实现九江、石梁等5个乡镇整体“摘帽”。我县确保到2018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7·32万人,政策兜底2·12万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291个贫困村出列,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以上,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县委宣传部 徐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