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俪歌
龙志敏
和人文故事相映成趣的是那些尘封中的自然景观,它们共同为我们演绎了松桃历史舞台上的精彩华章。松桃“二水环城,千山抱郭”,孕育了无数美景,还有古老的塔和香烟缭绕的寺庙,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木屋——雄奇山水和人文积淀,构成了锦绣松桃的基本要素。历代以来,一直引起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并留下赞美的诗篇。在他们看来,美丽富饶的江南和偏远贫穷的松桃到底是不同的。同样的情调,江南是娇柔与洇润的,而松桃却总是多了些硬朗与雄恢。
与许多地方一样,松桃也有属于自己的“八景”。在此,要强调的是,松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光美景自然远不只八处。这里说的“八景”,只是众多景点的高度概括。据《松桃厅志》记载,“松桃八景”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分属不同的时代。乾隆以前的“松桃八景”和乾隆之后的“松桃八景”不尽相同。我们从乾隆七年(1742年)松桃厅同知宋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乾隆以前“松桃八景”的基本形态。
在诗人和官僚集于一身的宋祜看来,乾隆以前的“松桃八景”指的是:屏山烟雨、云落耸翠、洞口春耕、洛浦渔舟、梭洞夜月、官阁荷风、古壑泉流和榴坡豹隐。畅游于这些山水之间,难免会触景生情,宋祜以景为题,写下了许多诗歌。
而后世常称谓的“八景”多是指乾隆之后的“松桃八景”。从地理位置来看,这八景更靠近松桃县城。这样的靠近,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它们是:“云落耸翠”、“秋螺回澜”、“蓼皋春眺”、“松江晚渡”、“石滩泻浪”、“文笔凌云”、“屏山烟雨”和“响水泉飞”。这些图片般美丽的名字,像翩跹起舞的霓虹衣裳,优雅、华贵,并充满了动感。它们在文人墨客的灵感与智慧的引领下,在大地的旋转舞台上,伴随着音乐和诗歌的节奏,走进了松桃人的白天与夜晚,走进了松桃人的梦想与希望。
面对“松桃八景”,清代诗人双保、昆保和杨芳等许多文人墨客亦有诸多感慨。他们常常邀约饮酒作诗,借景抒情,讴歌大好河山。陶醉于这些美景中,他们的诗歌天才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在他们看来,美景和诗情相得益彰,才是人生的最大快慰。通过诗人深情细腻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松桃八景”的大概位置和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我们也感受得到这些景致所放射出来的耀眼光芒与魔幻魅力。
正是他们的诗意书写,才把那些靓丽而精致的场景流传了下来,成为松桃人心目中最美好和最自豪的回忆。
云落耸翠,城南两华里处,有一座长约200余米,宽约50余米的红色石壁耸立在松桃河岸边。它就是云落屯。因时有彩霞飞舞,瑞云缠绕而得名。整座屯身由藤蔓植物覆盖,色浓如黛,浑然一体,山石奇异,嶙峋多姿,花草如织,争芳斗艳,佳趣天成。屯上曾有流泉数股飞流而下,注入半山溶洞之中。洞身逶迤延伸,深邃莫测,水流淙淙,如鼓琴瑟。更兼石屯四周松柏苍翠,郁郁葱葱,修竹茂林,气韵清嘉,堪称一绝。清代有诗曰:“仙岩高矗绝攀跻,中有幽人遂隐栖;古柏四围联碧汉,青溪一径上丹梯。浣花濯锦川江近,暮雨朝烟楚岫低;点缀蛮方成胜地,风光无限入诗题。”
1985年,云落屯成为一座供人们休闲和游玩的公园,园内建有寺庙、厅楼和凉台亭廊,锦上添花般地镶嵌在人们的生活与梦境中。春暖花开时节,游客纷至沓来,登临远眺,其乐融融。
蓼皋春眺,“蓼皋闲眺最宜人,李暗桃明满目春。楼阁参差图画里,和风淑气酿芳辰。”这是乾隆十四年厅同知双保赞美“蓼皋春眺”的诗句。关于“蓼皋春眺”,《松桃厅志》有这样记载:“城内西南隅有山名蓼皋,状若伏虎,顶建文武两庙及学署。”山上苍松翠柏,林木葱郁。立山头远眺,城廓远近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今此处已用作房地产开发,昔日的景象已难寻觅。
响水泉飞,在城东十余里,水系盘石溪流至下盘朵,穿过高山从岩台倾泻而下。远观如白练悬空,盘绕山间,灌溉层层梯田。临近洞口则别有洞天,其洞幽深,隐于葱茏茂林之中。水如巨蟒从洞口奔腾而出,水珠飞溅,声震山谷,使人如置身雷雨中。
响水洞之美在于水。北面的粑粑山和东面的岩台各有一个出水洞,泉水终年奔涌。粑粑山峭壁间涌出的泉水飞流直下,水石相击,轰然作响,憾人心魄。飞泉旁一大型溶洞与之毗连,溶洞宽敞幽深,石钟石笋琳琅满目,形态万千,把乌龙腾飞、林海雪原、苗乡飞瀑、天灵相公点兵、骏马嘶鸣••••••演绎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洞底有潜流,闻其声,难见其形。响水洞因而得名。清代有诗对其美景大加赞赏:“磋砑洞口溅飞琼,山与流泉若拒迎;自是乾坤真籁发,非关水石不平鸣。却看练影如虹影,错讶风声杂雨声。我欲劈开青玉峡,平铺雪浪泻盈盈。”
响水洞的水质很好,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这里出产的大米,以它粒满质优,油脂丰富,洁白如雪,食之清香等特点,名声远扬。明清两代,每年都要专程运往京都,作为珍品进贡皇室。
如今,景区中的响水洞村已建成民族文化村,来这里游玩的人既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
文笔凌云,距城东北不远,有一山五峰连矗,形如笔架,旧称笔架山。山上林木葱茏,山麓溪水萦纡,替山助媚,朝岚暮霭,苍翠相连,景色十分秀丽。清代诗人昆保游览于此,曾留有诗曰:“拔地亭亭玉笋排,供谁文玩破空栽。峰当缺处留云补,夜到阑时吐月来。一郡人才钟秀气,千秋带砺结灵胎。分明借得三山样,仰止神游亦快哉。”
后来有人把“文笔凌云”理会为“文笔塔”。此塔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位于洄澜阁左侧徐家坳坡顶上。塔身全系敦石砌成,上下共七层,每层开有小门,塔的底层内制有石桌一张,石凳四条,供游人弈棋、休息之用。塔门的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七层宝塔伸云表,一江银水展漆间。”古塔姿态娟秀,高昂挺拔,登塔眺览,远山含翠,天光水色,一览无余。且与“观音阁”、“洄澜阁”遥相辉映,构成一幅优美图景,亦堪松桃名胜。曾有游人至此题诗:“塔建翠峰巅,烟云自缭环,数仞悬壁下,泻浪冲破滩。”
建此塔的目的,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清火,有的说是为了消水,还有的说是因为当时松桃厅属各汛在光绪年间,读书人增多,文风兴起,为了弘扬文风,让人们重视读书,重视教育,才建此塔。
这座古塔在“文革”期间当作“四旧”被捣毁,1995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起来。此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高为27米,全用钢筋混泥土作骨架,青砖砌筑。改实心为空心,每层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塔身内外,全用白沙浆粉刷,七层楼梯扶手全用钢筋制成。七层塔门分别刻有楹联。其中大门楹联这样写道:
物华天宝百仞文笔魂系古今兴废事
人杰地灵千里松江浪激日月乐忧情
秋螺洄澜,有“二水南来,折东而去,秋螺一点,宛在中央,穷岩卓绝,砥柱中流。官民选胜寻幽,无逾于此”之描写。其峰顶有阁,飞檐峭拔,盛署邀凉,深秋远眺,最为幽胜。
秋螺洄澜位于县城北隅的临江绝岸,中为秋螺山,左为徐家坳,右为争锁岭,自古以来就是松桃有名的游览胜地。
乾隆初年,在秋螺山上始建洄澜阁。山形如一只尾朝天、头朝地的螺丝,而绝岸下松桃河之水波澜迂回,洄澜阁因而得名。后经兵灾战火,其阁被焚。嘉庆六年(1801年)厅主张保集资重修,并建灵官殿、土地祠等。道光五年(1825年)增建佛堂三间、斋房两间。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经徐宏增修完善。临绝岸处建高阁,系三层圆斗拱式的木结构建筑。底层宽,顶部小,形如宝塔。上盖琉璃青瓦,下有石敦石基座。阁前寺庙屹立,互相联结,甚为壮观。正殿、禅房、游厅、花园,配置井井有条。登阁四望,松桃景色尽收眼底。阁前苍松翠柏遒劲挺拔,阁后江水幽静,碧波荡漾。阁门匾额刊有“黔天一览”四个大字。寺观外有一座东向而立的小亭,供游人憩歇之用。历代文人游客,登阁吟咏颇多。一等果勇侯杨芳曾在此题有诗句:“高阁临江触太空,禅光匹练系长虹。寸心散淡云霄外,二水盘桓造化工。浪里频推千个月,波中微动一楼风。芦苇深处浓烟锁,漫架扁舟作钓翁。”
1912年,松桃举人戴人俊为洄澜阁题就一联:
个地方真挺拔非常,凭撑住蓼皋,游目恍开新世界。
赢吾辈值共和再造,好挈来樽酒,大家共作主人翁。
乡人把这副对联刻在了两块香楠板上,悬挂在山门两侧,供游人观赏。
文化大革命中,洄澜阁被毁,其间的众多古树也被砍伐。现在,洄澜阁旧址已被民众修建了庙宇,香火缭绕,一派梵音,已没有了往昔的气派与风采。
松江晚渡,清代有诗曰:“松江如带漱山陬,竹缆横舟破浪浮;倦鸟斜飞迎夕照,行人待渡望中流。停鞭牧子双跌跣,解笠农夫一担秋;晚眺归来天欲暝,冬冬衙鼓动更筹。”此景位于城东,系指水塘河缆船渡口。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为官渡,是县城东去铜仁的必经之路,湘黔交通要津,也是无桥时代人们从东门出入城区的唯一通道。晴雨晨夕,一舟一河,增添许多诗情画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吊桥取代了渡船,2005年,吊桥又被钢筋水泥大桥所取代。昔日的“松江晚渡”,如今已是彩桥跨越,车来车往。不可避免地,河流的文明走向了衰落,现代交通的发展成了河流文明的最后终极者。尘封中的美景,开始退出松桃人的舞台中心,那些耀眼的追光将它遗忘了,渐渐消隐在历史的尘埃里。
屏山烟霭,是飞灵山的诗意再现,位于武陵山脉中段,距县城15里。从飞灵山西面拾级而上,有一寺庵,此奄建于嘉庆二十年,分为上、下两奄,建筑顺着地势布局,错落有致,格调典雅。可惜于1954年被毁。
寺奄背后,为刀背岭,地形险峻,两侧峭壁如削,沟壑纵横,千尺深涧,古树参天,草木繁茂。“一线天”夹壁,是通向山顶的必经之路。光绪二年,官府征派民工从数十里外拉来石头,在山顶砌桥墩,修天桥一座。桥面的两侧原用铁索作围栏。过天桥,至飞灵山金顶。金顶有石屋数幢,有的已倒塌,有的依然如故。最高处的石屋里有“玉皇大帝”塑像,其侧有一功德碑记载,道光二十六年,贵州松桃直隶厅军民府李元均立。屋外门柱刻有“天造成奇境,门开度喜人”对联。其笔法刚劲有力。
金顶的左侧是一碗水,右侧是土地坳,两坳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国十七年至第二年的七月,贵州军阀周西城和43军李晓炎部为争夺贵州的统治权,在此投入四万多的兵力进行决战。李晓炎占据两坳天险,大败周军。当年修筑的战壕至今仍依稀可见,土地坳上的树木还留有累累弹痕。
站在飞灵山金顶,俯瞰群山,峰波谷浪,此起彼伏,颇有几分一览众山小的韵味。游人在此极目远眺,可见众多的山谷从浓烟般的雾霭中露出来,宛若仙女腾云驾雾,美不胜收。清代有诗曰:“屏山烟雨望中浓,知是蓬莱第几峰;瑞绕岚飞霄汉近,云蒸霞起秀华钟。能为僻地边城障,合驻慈航大士踪;泽被斯民通感应,灵岩宜受玉书封。
石滩泻浪,松桃河流经石板摊时,由湍急变得平缓,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恰似千万颗宝石镶嵌在河面,映射着两岸的村寨和树木,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随着虎渡口电站的修建,水位提升,河水变得深绿,此景再难复现。
今天,随着松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景致已有了新的变化,并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
现在的“松桃八景”已经绿荫难觅,风光不在。一个原因是对自然生态的人为破坏。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建设的方兴未艾。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昔日的一些美景被高楼大厦所遮盖。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景致又派生了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新的、更为迷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