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国(右)与弟子在进行茶灯表演。
“一唱六进村,政策暖民心,种养结合生活美,轿车村里行……”近日,在“行走松桃看跨越”主题采访活动中,多家媒体记者团观看了松桃自治县大路乡后硐村的原生态茶灯表演。活灵活现地表演,生动地演唱,无不让人陶醉其中。在村民自发组织的表演队中,记者认识了田景国这位茶灯文化传承人,他年近百岁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了让茶灯文化传承下去,他倾注了毕生精力。
从艺授业80余载
田景国生于1915年,今年99岁,有着80余年的“从艺”经历,如今到他这代后硐村茶灯文化已经传承了整整19代。6月11日上午,记者从松桃县城出发,在大路乡后硐村的半山坡上找到了田老的家。
“能坚持到现在,不仅是祖祖辈辈的训言叮嘱着我,我自己也在茶灯表演中找到了快乐。”身体硬朗的田老从厢房里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
“这个叫花扇,这个叫竹篮,还有这是腰上系的彩带。”他一边展示着跳花灯用的乐器,一边说道:我父亲也是‘跳茶灯 ’的,每次他表演时,我都在一边看着。”在潜移默化之中耳濡目染,田景国10岁,便开始了他的“从艺”生涯。
得到父亲的真传,锣鼓、唢呐等乐器田景国样样精通,唱跳表演、丑角旦角手到擒来。随着技艺日趋成熟,他在当地也有了名气,一些人开始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于是田景国一边“授业”一边“从业”,亲自带了50多位徒弟。一干就是80多年,直到95岁高龄,田景国才“金盆洗手”。
据介绍,该村是原生态茶灯文化发源地,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原生态茶灯来源于群众茶山文化,是年轻姑娘小伙茶山采茶休闲时编创的集歌、舞、灯、戏、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田老告诉记者,茶灯虽然说唱很随意,但是并不简单。它分为跳团团、搭台子两大类,唱跳表演种类分为“迎灯拜主”、开财门”、跳灯唱戏”、化财送灯”四个部分,主要角色分丑角和旦角,担任茶灯的全部歌舞说唱表演。因有“女不跳茶灯”之俗,旦角通常由男角扮演。
“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鼓、锣、钹,具体打法有鸡啄米、急急庆、懒龙过江、鸡拍翅、龙摆尾、凤点头等,后来我把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也引入茶灯,增加了茶灯的曲儿声。”据老人回忆,由于茶灯文化的音乐和表演形式无法用文字来加以记载和传承,所以600多年来都只能靠群众代代口耳相传。19世纪后期,该村每个村民组都有茶灯队,每逢春节都要“玩灯”,最远的到过重庆秀山,深受群众喜爱。
茶灯唱出新曲儿
记者一边细细听着田老的介绍,一边跟着老人的脚步,在村子里慢慢地走了一圈,最后来到了村里最庄严的宗世祠堂里。而在一旁早已经装扮好的田老的弟子们,便一拥而上,在锣鼓声中,现场为记者表演起来。这是老人特意准备的礼物。
“一唱六进村,政策暖民心,种养结合生活美,轿车村里行……”灵活多变的跳法,犹如天籁般的唱腔,一曲下来,不禁让记者在陶醉的同时,更觉惊奇,如此民俗的东西,却能与党的政策民意紧紧结合在一起。
后硐村茶灯队在跳法和唱法上虽保持原样,但在唱词上却是与时俱进,逢年过节“玩灯”时,往往根据主人家的具体情况自编唱词,内容有劝赌、贺喜、尽孝等。在平时的训练中,又紧密结合党委、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会议精神等自编唱词,既起到宣传鼓劲的作用,又适合群众口味便于传唱。2013年5月,在全市第一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后硐村自编自演的节目《吹唢呐》获得了铜奖。
如今在后硐村,村民在闲暇之余不打牌,而是喜欢聚在一起“跳茶灯”。田景国的儿子兼徒弟田兵表示,在后硐村甚至大路乡,说田老是各路“茶灯”班子的祖师爷,也一点都不夸张。
大路乡乡长喻婧介绍,目前全乡共有十多个“茶灯”队伍,整个后硐村家家户户出来的汉子都会跳茶灯,逢年过节热闹非凡。
在又一轮表演后,田景国老人悄悄拿起了道具,亲自表演起来,看着老人在微风中轻轻唱跳,灵活多变的步法,以及那股不输年轻人的气质。这一刻大家为老人的认真执着而感动。
采访结束时,田老的儿子田兵送记者到村口,他告诉记者,他的技艺来自父亲传授,他不仅要把这份家业传承下去,更会把它发扬光大。【本文刊载在《铜仁日报武陵都市》头版头条,作者系铜仁日报记者——
松桃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