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工程纪实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12月29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徐安军
松桃九江街道易地搬迁移民 黄前生 摄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家搬到县城新区来住,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又有政府补助,还能在县城做蔬菜生意,生活越来越好!”日前,松桃县城城南安置点易地搬迁户杨金毅感激地说。杨金毅一家从80多公里的沙坝河乡界牌村大山里搬到县城,生活其乐融融。
松桃县城城南安置点是该县跨乡镇集中到县城规划区利用现有的保障房进行安置的示范点,第一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1159人,来自全县14个乡镇,目前已有45户203人已经搬迁入住。
据悉,松桃共需搬迁6万余人,占总贫困人口数的78%,该县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和主要途径来抓,确保取得实效。该县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共完成投资8.3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个,搬迁群众3153户13956人。2016年,被作为全国、全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观摩点。
“我们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解决‘搬谁、怎么搬’的问题,做到应搬尽搬、能搬则搬、该搬快搬,实现‘快搬、多搬、搬好’的目标,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脱贫攻坚战!”铜仁市政协副主席、松桃自治县县委书记冉晓东说。
强化保障 扎实推进
强化组织保障。该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双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联系乡镇县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27个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以联系县领导为指挥长,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为副指挥长的前线指挥部;村级成立以驻村“第一书记”为主任,村支书、村长、搬迁贫困户业主代表为成员的业主委员会,形成了县、乡、村组织体系,为科学抓实易地扶贫搬迁街区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行一个安置点、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措施的“四个一”推动机制。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对接,做好资金拨付,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成功向农发行融资7.9亿元用于完善各点基础设施。同时按照封闭运行、物理隔离的要求,制定融资流程图和拨付流程图,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精打细算、专款专用,资料专人专档管理。加强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资金报账手续。项目资金划入县生态与移民办账户,按工程进度监督支付。各项目点乡镇均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工程报账资料,完善审批手续及时报账,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到位。
强化人员保障。各乡镇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直接负责,成立以驻村“第一书记”为主任,村支书、村长、搬迁户代表为成员的业主委员会,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人员保障体系。设立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监员、材料员五大员,严格施工队伍管理,优化项目设计、地勘、施工单位、项目监理等手续。
科学选址 对象精准
松桃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以县城、集镇、园区、景区为依托,用最好的地段安置搬迁群众。
该县选址科学,按照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要求,以县城、集镇、园区、景区为依托,用最好地段安置搬迁群众。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舍得拿出景区黄金地段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让利于民。
该县九江街道2016年易地搬迁安置点被称为“黄金选址”,位于九龙湖风景区、松铜高速公路松桃北匝道口旁,毗邻松桃经济开发区,与松桃城北新区融为一体;占地约50亩,涉及街道办事处10个村34个组,搬迁贫困户94户445人。该安置点结合经开区、景区资源,把安置点建成具有交通物流、旅游服务、民俗文化观光等特色功能齐全的新型示范小区,实施“产城景一体就业型”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安置了51人的工地劳务就业,70多人在手工制品厂、纺织厂就业。随着九龙湖景区的建成,将提供园林管理、安保、后勤、保洁、物管等大量就业岗位,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松桃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确保对象精准。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定搬迁对象,根据对象设计户型,突出整村整寨整组搬迁。通过进村入户精准识别搬迁对象,需实施易地搬迁64531人。计划分三年实施,2016年搬迁3156户13956人。
就业稳定 功能完善
松桃借助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林区管理、公益性岗位等提供稳定就业机会,确保一户一人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
该县城南“松江国际”安置点内规划建设有大型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农贸市场内有摊位1000余个、门面200余间,商业街有经营门面250个,将免费为移民户提供一个农贸市场摊位及三年内免租金商业门面发展经商行业,还可为移民户提供物流、物管、环卫等稳定工作岗位200余个。该安置点第一期搬迁的159户中有劳动力363人,除在外地务工人员,在家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就近安排就业。
普觉镇依托省级农业园区和周边景区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突出搬迁安置点的核心区位作用,促使贫困户乃至周边群众获得土地流转、劳务服务、产业经营、政府贴息等收入,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今年该镇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105户532人贫困人口安置进中心城镇,该镇小城镇规模由过去1.8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该县在搬迁项目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考虑搬迁户的利益,采取组建业主委员会,实行委托代建。业主委员会组织施工、监督质量,动员搬迁户参与建设,让贫困群众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获得劳务收入。创建劳务合作社,提高搬迁群众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林管、卫生等公益性劳务。
该县各易地扶贫搬迁点功能配套完善。九江街道安置点位于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便利,医院、客运站、学校、厂矿、企业等均在安置点1公里范围内,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城南安置点对面有松桃民族中学,附近有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以及民办的高平国际实验中学,还有在建的县第二人民医院,为搬迁户提供了教育医疗保障。
街区式建设 社区化管理
该县坚持建管并重,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坚持街区式建设、社区化管理。
街区式建设。通过打破规划“红线”的限制,建设开放式小区,完善水、电、路、文、教、卫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六通八有”,即通水、电、路、讯、邮、电视,有文化体育广场、医疗卫生室、中小学或幼儿园、农贸市场、停车场地、公共厕所、金融服务网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社区化管理。加强社区综合管理,强化精准扶贫干部结对帮扶,打破贫富、亲疏、远近以及“土著”与移民的圈子限制,加快居民融入,推进小区深度融合。
该县城南“松江国际”安置点是跨乡镇集中到县城规划区利用现有的保障房进行安置的示范点,实行街区式建设,即改一条街两排房的传统模式为全小区式安置,实行开放式街区制管理,打破规划“红线”的小区限制,建立起“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网系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社区化管理,改由当地村委会、社区管理为移民户自行管理,使移民能尽快转化为市民,融入社区、融入城市。
相关链接: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61229/Articel10002JQ.htm
|